主持人
滿田彌生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
蔣斌 /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博士班兼任教授
人類學被稱為「慢科學」(slow science)。人類學家經常花好幾年的時間駐留田野地區,「慢慢地」觀察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然而,此次移地教學的田野調查是在方法論上是一大挑戰:學生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田野調查,並且身為「廠商」滿足客戶(合作的研究單位)的量化資訊的需求,以進行策展準備。此次田野場地並非「日常生活」,而是太平洋藝術節-- 一個太平洋島民的大拜拜,同時也是文化、政治與經濟交織的情境。此次太平洋藝術節是在夏威夷舉辦,是疫情停辦後的重要活動。本場次以臺東大學南島研究碩博班學生的移地教學的成果為主題,主要議題分為三大類。第一,「船團組」的楊濬瑄透過藝術節中的入港儀式,探討船團組織的展演與實踐。第二,「性別組」的汪葉翔研究航海實踐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第三,「文化韌性組」的許嘉珍討論藝術交流是否能成為文化復振的有效工具。另外,Sayan Cidal藉由此次田野調查經驗,思考田野中「慢」的時間感受。本場次將以此次太平洋藝術節的場景嘗試展示修課學生所看到的南島語族當代的文化展演與實踐策略。
關鍵字:移地教學、太平洋藝術節、船團、性別、文化韌性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從太平洋藝術節Arrival Ceremony初探船團組織的展演與實踐
楊濬瑄 /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博士生
太平洋藝術節自1972年開始舉辦以來,成為每四年太平洋地區重要文化交流盛事,是國與國之間政治對話、文化主體展現的場域。在太平洋藝術節開幕式(opening ceremony)的前一天凌晨,有一個抵達儀式(arrival ceremony)—各與會國划著自己製作的船/舟陸續駛入港口,宣告自己的到來,為這場交流盛會揭開序幕,港邊的主辦國抑會以歡迎儀式做回應。這個以「船」為主體的展演,顯見「船」、「航海」如何作為這個區域間重要的文化連結項目;南島語族在千年以前憑著豐富的航海知識,航行在太平洋島國間,進行人群的擴散移居,以及物品交易,可以說,航行一直是這個區域的島嶼間互動的重要媒介,近年來,許多島國皆有以復振航海文化為發展核心的團體、組織興起,因此,本篇文章將嘗試紀錄抵達儀式中船團呈現的樣貌,以及船團之間在抵達藝術節場域後的互動交流情形,藉此初探船團組織的展演與實踐如何並行,交織出當代太平洋島嶼間的航道。
關鍵字:船團、太平洋藝術節、文化實踐
女性與海:傳統航海知識的傳承與未來
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太平洋藝術節是太平洋地區重要的國際藝術交流活動,其活動旨在保存太平洋島嶼文化並促進文化交流,使27個會員國間能建立深厚的友誼。 活動中除了許多不同形式的藝術文化展演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項主要活動是大船入港儀式(Arrival Ceremony),從不同太平洋國家而來的島民,駕駛著各自的獨木舟前來參加太平洋藝術節,展現出太平洋島民對傳統航海知識與技術的重視。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論是在對於航海的知識或技術上,許多的討論都呈現出僅有男性參與其中,而鮮少提及女性角色的位置。在第12屆太平洋藝術節的討論會議(Canoe Summit: The 12th Festival of Pacific Arts and Culture)與會者在會議中的討論就提到幾個問題,包含航海家都是男性,女人在哪?航海的女人的故事是什麼?在會後的總結建議中也表明「需要研究關於性別方面的傳統導航系統。」 對此可以發現傳統航行知識與技術中,性別角色與傳承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希望透過這次2024年第13屆太平洋藝術節的機會,嘗試透過參與觀察與訪談的方式,來進行對於對航海知識的傳承在社會與儀式中的文化意義,及性別分工與禁忌等問題,並期待延伸面對未來全球化發展與現代性等議題,來理解傳統知識傳承方式,如何慢慢轉變的過程。
關鍵字:文化、傳統知識、傳承、性別、太平洋藝術節
文化韌性與永續:歌、舞、朋友
許嘉珍 /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人類學家從馬林諾斯基開始,提醒世人經濟是社會文化整體,不可切割的一部分。COVID-19近三年的全球鎖國黑暗時期讓向來以觀光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夏威夷重創經濟,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8月美國夏威夷茂宜島爆發嚴重野火災情,人間天堂度假聖地頓時成了人間煉獄。過去提到夏威夷較多是在去殖民的離散與移動間的論述,在後殖民和天災人禍大火後,面臨是否能再次透過觀光藝文活動的交流與大型展演活動,呈現出自身的療癒(healing)、韌性(resilience)與能動性(agency),甚至啟動經濟,是一大考驗,這次透過參與第13屆太平洋藝術文化節的活動與田野調查,本文要探討藝術交流是否能為復振利器﹖以南島文化作為國際外交途徑:北太平洋的串聯能產生怎樣的最大化經濟效益。 近年來台東的地方經濟政策打出慢經濟口號,以健康自然的生活環境及獨特慢生活態度營造現在東漂或二地居的形象,讓台東成為許多人心中第二個家,夏威夷長久以來也是移民者心中理想的第二家園,本文記錄這夏威夷停留期間相關接觸訪談的個人及團體是如何看待歌舞作為交換的互惠文化模式,是否也是另一種慢經濟思維?透過歌舞串聯出的朋友友情就是文化韌性與永續的最佳表現。
關鍵字:文化、韌性、永續、太平洋藝術節、慢經濟
人類學菜鳥在夏威夷的田野實境RPG :以臺東大學南島碩博班海外田野調查為例
Sayan Cidal 陳偉銘 /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生
本研究聚焦在臺東大學南島碩博班師生進行海外田野調查之經驗,因與國立臺東史前文化博物館締結勞務契約關係,在第13屆太平洋藝術節進行3項主題的田野—「船團組織與交流」、「性別與文化展演」、「文化韌性與永續」之後,如何形成、完備田野成果,以及過程中田野人員的感受與此類型田野所展現的特質。
前往田野地前必有先期調查與文獻閱讀,但如何在實際抵達後,在不到2個禮拜的時間內,將勞務契約所規定之KPI視為田野任務,就像在夏威夷進行一場田野實境RPG(Role-playing game),化身為人類學菜鳥限時闖關(完成田野調查);在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工作中,與過往常被認為具有慢科學(slow sciecnce)的特色近乎相反,也幾乎以自身終極關懷所引發的田野動機不同,顛覆以往需要透過長時間對某一地區、群體進行深度田野的認知,而是完全以任務目標(KPI)為導向的夏威夷田野經驗。
透過分析研究工作團隊所需要執行的KPI數據以及田野期程等量化資訊,也以參與觀察及訪談參與田調人員在地採集資料的體驗與感受,並試圖解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本次夏威夷田野是否具有「慢」的工作思維嗎?又或者是「慢」的時間感受?以勾勒本次海外田調經驗所產生的新田調面貌,即本研究定調的田野實境RPG。
關鍵字:田野調查、太平洋藝術節、慢科學、時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