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劉庭先 /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性別研究所博士生
評論人
滿田彌生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原住民多元性別研究交織了性別議題與族群議題,是複雜的研究領域,但在性別與族群各別領域內都不是被主要關注的重點。此外,當代的原住民多元性別者,在實踐的道路上又發展出不同路線,面臨著不同的挑戰,無論是都市與部落、組織內外、傳統實踐與社會變遷,甚至必須在不同的領域內持續地為自己原住民多元性別者的身分發聲。原住民多元性別者的多樣性更反映出過往長時間用殖民視角扁平化原住民族的性/別觀,我們期待台灣原住民族的多元性別觀被看見之後,能夠進一步解開殖民的框架。
本場次Panel將從不同面向去討論當代原住民多元性別者的處境及認同實踐,從台灣原住民多元性別者的角度出發,探究自我認同的詞彙、返鄉的行動、傳統組織的參與和原住民族酷兒運動的成形,展現當代原住民多元性別者的樣貌。
關鍵字:原住民多元性別、交織性、能動性、歸屬感、認同實踐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初探都市原住民同志青年的返鄉行動與歸屬多義性
吳柏毅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生
近年來,台灣的都市原住民社群和原住民同志社群逐漸受到學界的關注,在都市原住民研究的部分除了論及都市生活的處境之外,也談到都原青年返鄉後的適應問題;原住民同志研究則大多以族群、性別和階級的交織性為分析觀點,不僅解析社會結構對原住民同志社群的壓迫現象,原住民同志社群的能動性議題也漸受重視。基於前述回顧,本研究將結合兩方社群的經驗,以「都市原住民同志青年」社群的返鄉經驗為研究主軸,藉由半結構式訪談及參與觀察法,探討都市原住民同志在族群、性別和都市經驗交織的身份認同上,如何進行文化實踐且與部落族人互動?並以此進一步探問,都市原住民同志的歸屬感在返鄉途中如何被建立、產生改變,又形成如何的經驗異質性?對此,本文主張透過都市原住民同志的文化實踐歷程,不僅能看見青年們適應部落文化生活的順境和逆境經驗,也形成都市原住民同志青年與部落族人間互為主體的關係。與此同時,都市原住民同志青年對部落歸屬感的生成,除了受到族群身份認同的影響,也跟其性別身份和都市經驗有關,而產生了多元異質的歸屬形式。
關鍵字:都市原住民同志青年、交織性、返鄉、歸屬感
原住民男同志在青年團生存策略初探
麥家綸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生
原住民傳統組織包含獵人團、青年組織、婦女會、家族等等,都在各個原住民文化中占據重要角色,而我也在實際參與魯凱族青年團的過程中看到文化裡對青年的養成存在某些強調陽剛氣質、異性戀預設,甚至要透過參與青年團訓練的「通過儀式」成為部落認可的男人情況發生,這些框架儼然成為男同志在參與青年團的問題。即便有這些問題的存在,依然可以在青年團裡看見男同志的現身,並透過不同方式在文化裡生存。台灣原住民同志面臨多重身分交織,在原住民同志的生長過程不只有族群與性別身分的困境,更與宗教信仰、部落或都市經驗、社經地位等息息相關,使得原住民同志的的生活經歷與非原民同志大相逕庭。過去的台灣原住民同志研究曾以宗教、教育場域、部落姊妹、助人工作者、個人敘說研究等,看見台灣原住民同志的生命樣態,卻並沒有針對原住民傳統組織的研究。本文聚焦在魯凱族青年團(會所制度)中的原住民男同志,透過半結構訪談與參與觀察法,了解青年團中的原住民男同志會如何運用不同生存策略,來完成被給與的任務,或者通過不同程度的訓練,以晉升至文化裡的下一個階段。
關鍵字:原住民同志、傳統組織、會所制度、青年團、生存策略
當你說adju,你說的是什麼?初探「adju」的前世今生
蕭宇君 /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台灣近年來持續有推動多元性別權益的社會運動正在進行,值此同時,隨著台灣主體文化在社會輿論中的討論度和重視度逐漸增加,台灣原住民族群中的多元性別者也漸漸被看見和討論。在這樣的脈絡下,發源自排灣族語的「Adju」概念越來越廣為人知,Adju似乎已不僅僅是排灣族人使用的生活語彙,它更遍布在來自不同族群、不同部落、不同成長背景的原住民青年的生活中,廣泛被使用著。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點出發,梳理adju一詞的前世今生:首先,本文將比較adju在過往與現在的指涉意涵之異同,包含它的指涉範圍、使用群體等。接著,我將探討adju意涵的改變與社會脈絡之間的關聯。最後,我將更進一步探究adju一詞在當代台灣性別與族群運動中的角色為何。本文藉由族語語彙的意涵演變,描繪當代原住民多元性別的生活及處境,以及他們如何與族群文化和西方多元性別概念互動的過程。
關鍵字:原住民族、多元性別、中性者、變遷、社會運動
原住民族酷兒運動的成形:一個抵殖民與交織性的分析
劉庭先 /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性別研究所博士生
台灣原住民族酷兒研究長期受到學科的忽略,在台灣原住民族研究中,性別與性傾向並不是討論的中心,而在台灣的性別研究與同志/酷兒研究裡,則缺乏種族/族群不平等和墾殖殖民的分析視角。從2010年初以來,原住民族同志/酷兒運動者開始現身參與在台灣各個社會運動裡,包含原住民族青年運動和台灣同志運動,試圖透過各種運動發聲,並且最終形成一個自己的運動。
本次報告為一個進入田野前的研究計畫提案,以文獻回顧堆砌成我的下列的研究問題:原住民族酷兒們為什麼及如何參與在社運組織裡?在他們參與後,有什麼在政治上、社會上與認同上的意義改變了?本研究試圖理解原住民族酷兒運動者種族/族群、性別與性傾向的交織出的主體經驗,參與組織中的運動者所使用的抵抗策略,以及這些跨越差異的對話,如何在原民酷兒組織出的空間成形。
研究方法上,我關注二個原民酷兒組織與一個酷兒組織,我會使用深度訪談研究法並進行6-8個月的田野調查。透過本研究,我試圖做出兩個層次的貢獻:在經驗現象上,我關注原住民酷兒作為政治行動者,如何複雜化當代台灣社會對於認同的理解。在理論上,我試圖回應台灣漢人墾殖殖民主義,如何交織和規範原住民族性別與性傾向。
關鍵字:原住民族酷兒、社會運動、殖民性與性/別、抵抗策略、交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