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評論人
鄭瑋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靠「勢」網絡:中壢火車站前電子遊戲場地景聚散
蘇靜純 / 國立臺東大學東部區域規劃中心專任助理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壢火車站前於1970-1990 年間被電子遊戲場業圍繞而成的特殊地景,並嘗試就電子遊戲場業對於中壢地區都市地景的流變與影響進行辯證。藉由訪談電子遊戲場工作者,紀錄下該場業與警政系統、黑道等三者所建構之非正式經濟模式,以及電子遊戲場業內部特殊的文化——「勢」。「勢」是一種囊括不同層次、單位且兼具排外與封閉等雙重性質的人際網絡系統。 透過該網絡,本研究得已從中辨識中壢地區的重要地景與街廓之變化,進而指認中壢火車站前空間的前世今生。
關鍵字:電子遊戲場、中壢火車站、地景、非正式經濟、人際網絡
廢墟時間:三綫工廠的緩慢廢墟化進程
王葦杭 /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候選人
在中國西南部山林草叢間,散落一些已經人去樓空的工廠建築群,這些廠房大部分修建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毛時代被稱爲「三綫建設」的國防工業化項目的產物。自八十年代起的市場化經濟改革導致大部分修建在偏遠山區的三綫工廠破產重組,老廠區也逐步踏入廢墟化的進程。這些工業遺存并非處於一個穩定的廢墟狀態,而是長久的被裹挾于廢墟化這個緩慢的過程中。如巫鴻所提出的大型工業建築群的廢墟化不會是一個突然「死亡」事件。這個跨越數十年的過程會導致工業遺址空間出現多重景觀和時空的堆叠。在我做田野的三綫廠礦中,觀察到不少廢墟與熱鬧街巷共存的景觀。尤其在一些積極尋求轉型機會的老三綫廠礦區,廢棄的廠房往往和新修建的房地產項目同框出現,而退休工人也在毛時代遺留下來的工人活動室裏懷念往昔歲月的同時聊著日益上漲的房價。這種多重景觀的堆叠以及記憶和現實的交錯創造了一個類似考古學者Alfredo Gonzalez-Ruibal在探討廢墟化時提出的「黃昏地帶」(twilight zone),即一個介於生與死,用與棄之間的複雜人文景觀。此類共時共存的景觀也被一些研究前蘇聯工業遺存的人類學者所觀察到。而就在這緩慢的廢墟化進程中,一種特殊的廢墟時間塑造了獨特的三綫廠礦景觀。
關鍵字:廢墟化、工業遺址、多重景觀、毛時代、工業化
關於語境和經驗的遷徙对藝術作品有何影響?
李季纹 / 法國布爾日國立高等美術學院
摘要:當代藝術的底色常基於對現代性的反思,因此和人類學研究有諸多相通之處。論文從藝術家的敘述角度切入,著重于移民經驗和文化差異,以在地研究作為藝術實踐的方式,其中包括對例如生物多樣性、地理地貌、風土人情、生態環境的考察,探索生命本體如何存在于單一敘述外的潛在圖景中。
“關於語境和經驗的遷徙對藝術作品有何影響?”從這個問題開始,作者試圖將論文建立在我們這個時代各種纏繞著的現況的交叉點上。當主體在異鄉的街道上行走,它很可能成為微不足道、但又惹人注意的“次身份”。與此同時,街道成為一個陌生的、不穩定的地方,它保留了許多即興的可能性,也喚起異鄉人不穩定的流離失所的體驗。環境中的各種文化在大都市的街道上混合和融合。正如作者在歐洲街頭看到的遊行、驕傲遊行、公共場所塗鴉和亞洲餐館招牌,這些陌生的視覺經驗都與不同的身份有關,並且都是可見的。
論文同時引用了不同年代、不同國籍的移民藝術家,例如謝德慶,Francis Alÿs,Richard Long等作為參考,探討身體在技術中心主義、演算法暴政等疊加的人類世中,如何通過藝術的方式抵制生產作為與世界關係的唯一原則。由於“遷徙”這個詞可能會引起誤解,在這裡選擇消除可能存在的歧義:它不是一次具有強烈或雄心勃勃的目的的探險,不是跟隨Jack Kerouac在路上的遊牧,不具有異國情調的品味,也不是受到現代旅遊文化的啟發…
這個概念所涵蓋的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簡單變化,一種更謹慎、甚至更晦澀、無疑更複雜的方法的表達,就像日常旅程中發生的事情一樣。與現代生活相關的交通工具注重速度、舒適度等,一如績效優先的現代社會,而步行則讓我們回歸到過去那種緩慢而簡單的旅行方式。這就像在耶和華面前行路一樣。自中世紀以來,朝聖者在不脫鞋行走時,就會在裡面放入石頭,以“試圖增加旅程的艱辛”。這並不意味著步行必須伴隨著痛苦的體驗,而是在沒有輕鬆享受快速抵達的情況下,發生了“一步一步地進行,朝著無形的精神目標邁進,否則該精神目標很難實現”的親密轉變。
於是,心靈就變成了一個可以重新走的行程。也就是說,思想變成了一個可以重新走的路。正如在論文中分析的移民藝術家們的作品,作者認為走路是一個將實踐和形式、思想結合在一起的過程。使用這種緩慢位移概念的藝術作品對現代社會的效率至上主義有何以及如何反思?論文緩緩展開一段超越當今技術中心主義的多元故事,展示藝術作為表達複雜身份與生態系統的媒介,同時成為對於反思效率至上社會信條的非目的論的跨學科研究手段。
關鍵字:遷徙經驗;跨文化語境;行為藝術;績效社会;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