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評論人
鄭肇祺 /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副教授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真實與虛擬交織下的新地方:曼谷觀光意象在社群媒體之展現
曾喜民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生
本研究旨在探究泰國曼谷的文化意象。說到曼谷,很多人都會想到旅遊。曼谷整個城市都充斥著觀光客,但是觀光客想要看到什麼呢?來到曼谷的觀光客在出發之前勢必對於曼谷有既定的想像,也對曼谷抱有某種期待或持有某種偏見。觀光客在曼谷的所見所聞更可能透過社群媒體擴散,讓全世界的人都用新的方式認識曼谷。本研究透過社群媒體(特別是 YouTube),以網路這雙眼睛去觀察曼谷的文化景觀,觀察曼谷給觀光客的印象,也細看曼谷在觀光客透過影像畫面中的呈現。曼谷因應國際觀光客大增,提供了多語言的環境,也提供各式各樣正宗的泰式美食迎接觀光客的到來,新穎的百貨公司和購物商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曼谷已然成為新手自由行觀光客的入門磚。而曼谷在社群媒體上的呈現基於搏人眼球和加上異國想像,曼谷成為「東南亞」的旅遊天堂,比國旅還要划算的旅遊選擇。曼谷已經不是單純存在於泰國領土上的首都,而是多重想像加成下的新地方。
關鍵字:曼谷、觀光、社群媒體、城市的意象
「覺醒」的「慢」遊者:對澳門歷史城區的旅遊人類學考察
舒雅 /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生
走馬觀花式旅遊的弊端已經顯現,現有研究主要關注遊客在「快」節奏下如何忽略對遺產旅遊地的感知以及如何無視該地方背後的歷史。而本文則關注在澳門歷史城區,遊客們正在成為快節奏下「慢」旅遊者。通過對「慢」旅遊者對澳門的文化遺產的感知進行訪談與記錄,本文將其感知殖民遺產的方式總結為,(1)色彩識別和拍攝具有葡式風格的符號。(2)拍攝後通過官方歷史講解或自行網路搜尋進一步探索照片后的葡式殖民遺產; 接著將受訪者感知澳門傳統文化的方式總結為,(1)識別散佈在日常生活空間中的「細節」。(2)對澳門歷史城區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式傳統建築的遊覽體驗。(3)使用超越視覺的嗅覺、聽覺的多感官體驗方式來感知澳門殖民遺產與中國傳統文化; 最後本文將遊客感知賭場異國建築與殖民遺產方式總結為:(1)通過建築的「新」與「舊」的視覺衝擊和用途等功能來判斷該建築與殖民遺產的區別。
關鍵字:澳門歷史城區、遺產旅遊、慢旅遊
(如何)快速體驗慢生活:“City Walk”、文化旅遊經濟與社交媒體
馮莎 / 廈門大學創意與創新學院副教授
張志培 /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助理教授
城市漫遊(city walk)因其推崇的「︁慢節奏」、「︁鬆弛感」和「在地性」,正成爲一種備受追捧的城市生活方式。此番聲勢也體現爲其在社交媒體中的熱度,逐漸生成特定的「圈層」和「區隔」屬性。通過對厦門市city walk的田野研究和對中國流行的社交平台「︁小紅書」中相關內容進行文本分析,本文指出:儘管這類行動營造出一種抵抗中國式新自由主義的姿態,但基於其誕生的政策語境(如文化旅遊經濟),以及與社交媒體宣傳的高度綁定,city walk在實踐中很難獲得真正意義上「︁慢」的超越性,呈現爲一種悖論。這種悖論也存在於city walk與被其挪用的知識資源之間。這暴露出當前社會文化中更爲深層的認識危機,人們對「漫遊」有所誤解。它被與諸如來自法語的漫遊/者(flânerie/flâneur)相關聯,試圖牽引出民衆對法國/巴黎的浪漫幻想,然而在原有的語境中,無論是Charles Baudelaire還是Walter Benjamin,漫遊都根植於對資本主義與現代性的反思。更爲激進的還有情境主義國際(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對心理地理學(psychogeography)與漂流行動(dérive)的實驗性闡釋,及其後繼者散步學(promenadology/strollology),即使後者經常被藝術化。作爲回應悖論的可能方案,本文認爲,對「漫遊」異質性的分析是有其必要的。
關鍵字:城市漫遊、城市空間、散步學、行走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