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評論人
方鈞瑋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從國島水馬作品窺探日治時期漫畫中的原住民圖像
賴采薇 / 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碩士生
臺灣的漫畫發展始於日治時期,並在戰後5、6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但在過去,臺灣本土的故事因為政治風氣並非主流,以原住民族群為題材的漫畫甚至到了90年代以後才開始慢慢興起。在創作者自身的思想以及時代價值觀,亦或是政治介入的影響下,難免會有刻意或非刻意造成族群對立、歧視之嫌。在漫畫產業剛發展的日治時期,那個時代的漫畫家又是如何看待筆下的原住民族群?本研究以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的日籍漫畫記者國島水馬連載於報刊的漫畫作品以及其著作《臺灣漫畫年史》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他筆下所刻劃出的原住民形象以及對原住民相關事件的看法,最後分析出原住民題材漫畫在日治時期所代表的意義,並試圖從中分析作者與日治時期社會對原住民的想法與價值觀。
關鍵字:原住民、臺灣漫畫、日治時期
帶我去那片滿是石楠花的山坡:關於《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田野過程的研究
謝博剛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本文旨在透過《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資料編》系譜個案「基本資料欄」背景研究,探索「系統所屬調查」的研究歷程,找出1930年代前後臺灣殖民地土俗人種學(人類學)研究工作的特性或模式,並試圖對應同一時代的歐美人類學田野調查工作。筆者初以「地理資訊系統」(GIS/Google map)的研究方法,建立研究團隊(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個別研究範圍、田野路線的視覺化資料;其次,筆者整理系譜中有紀錄可循的通譯資料,藉數位典藏系統交互查找史料檔案,整理近50位通譯人員的相關資料,呈現出最能主導報導關係卻始終隱而不顯的關鍵推手。極為短暫壓縮的執行期限,卻能拓展到近乎普查的空間範圍,便是仰賴地方警務、教育系統支援報導者安排、擔當通譯及各項庶務作業,讓該案即便是如蜻蜓點水式的踏查,卻也成為當時的學術經典。對於這些助理人員而言,此項工作或者僅是其非日常勤務之一,甚或不會出現其履歷書登載或受獲讚賞,然而他們的隱性的影響,可能並不下於研究者寫下的文字,欲開展殖民時代文本逆讀,得從研究脈絡揭露開始。
關鍵字:高砂族、土俗人種學教室、通譯、日本時代
「界」與「介」探究內本鹿布農人的服飾(1900-1940)
Tanivu Takistalan胡淑玲 /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生
布農人的服飾在不同時期和社會背景下受到多重影響。平權社會的布農人,與來自階級社會的人們締結姻親所帶來的元素,仍持續展現於布農人的服飾上。族人如何看待保留傳統元素和接受現代改變之間的界線與平衡?外來文化的介入,對傳統服飾有何影響?介入之後使得布農服飾產生哪些變異?女性和男性的傳統服飾中的形制和風格是否有所改變?筆者以在地布農人視角、思維、技能,透過訪談內本鹿家族耆老,透過他們的觀察或曾聆聽長輩的描述,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本文首先概述內本鹿布農人的遷移、社會組織與宗教信仰。其次,以老照片與博物館物件分析布農人服飾特色,包含材料、形制、色彩與紋飾意涵及禁忌倫理,透過訪談紀錄探討布農人技藝與服飾。本文深入探討布農人傳統服飾的「界」限和「介」入,從布農服飾表徵在界限與介入的移動,試圖找回服飾與人的互動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族群之間的界限與文化意義的延續。透過物質文化,物件在接觸或交換產生的轉移,或族群間相互學習與往來影響布農族傳統的形塑。
關鍵字:布農族、平權社會、內本鹿、傳統服飾、認同
岩佐嘉親與太平洋文物:戰後日本探險時代的蒐藏與研究
滿田彌生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岩佐嘉親先生是太平洋文化的日籍文史工作者及著名蒐藏家。在2014年過世之前,他透過一位樹皮布專家的介紹,將其畢生蒐藏的太平洋地區文物全數捐贈給史前文化博物館。在日本,隨著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1950年代後期到1980 年代成為「探險時代」,許多機構派遣大量「海外學術調查隊」進行研究。岩佐的蒐藏品正是在這段時期內收集的。岩佐蒐藏品內容豐富多樣,包括民族文物、動植物標本、人骨、相片、郵票及岩佐私人的書信等。這些文物不僅對該地區的民族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也在物質文化研究及博物館學上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大大豐富了臺灣國內博物館的南島文化相關文物收藏。本文透過整理岩佐的著作、手稿、書信及親友訪談等資料,分析岩佐的人際網絡與研究方法,爬梳在1950至1980年代戰後日本與太平洋地區間的關係、當時相關學術研究的背景,以及岩佐收集文物過程的脈絡。此外,筆者從物質研究的角度探討岩佐蒐藏品在南島語族文化中的定位及其與臺灣原住民族之間的關連。
關鍵字:博物館、岩佐嘉親、蒐藏家、南島文物、日本人類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