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評論人
吳映青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暨族群與文化碩士班助理教授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放慢、封鎖與拼綴:開展緬甸邊境衝突的民族誌研究在方法論上的意義
劉子愷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自2021年2月爆發緬甸軍事政變,以及2023年10月撣邦北部爆發武裝戰爭以來,緬甸局勢持續經歷動盪和衝突,在地居民的生計除深受衝突局勢影響之外,今年實行的強制徵兵法也引發緬甸的移民潮。本文探討在緬甸內戰和武裝衝突的脈絡下,進行衝突議題的人類學研究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延續緩慢研究(slow research)和拼湊民族誌(patchwork ethnography)在方法論上的評論,提出一些可行的研究方法。本文關注撣邦北部多族群聚居的農村地區,歷經緬甸軍政府、德昂民族解放軍、北撣邦軍之間的衝突,任一武裝勢力無法完全控制該地區,形成模糊不清的狀態。對於衝突的既有討論,常將戰爭論述描述為「擁戰/反戰」兩極化的思維,也常以透過打戰取勝解決爭端作為策略,而忽視戰爭常是曠日費時的持久戰。既使緬甸政府一貫透過談判手段與民族武裝勢力簽署停火協議,停火協議卻無法消除戰爭衝突,反而成為軍閥強制徵收農民土地和發展經濟的藉口。以放慢(slowing)的研究方法進行衝突研究,我認為面對模糊不清的衝突局勢對在地社群和在地性的影響,已不是建立在發掘在地知識的民族誌研究方法,加上因戰亂而在交通要道設立武裝檢查站的阻斷(blockading)控制衝突,也不是人流、物流和訊息完全中斷,而是緩慢而有條件流動;透過緩慢的研究強調將研究從時空限制中解放出來,更快的訊息並不總是更好,更新並不總是更有效率的想法,透過衝突脈絡中的模糊不清局勢,人們的生活被迫慢下來,發展成為超越阻斷的衝突專門知識(conflict expertise)。不同於慢食運動的緩慢研究強調社區參與、消費者凝聚與研究回饋的過程,衝突的緩慢研究對於戰亂流離的研究回饋往往有其難度,更重視於因戰爭而形成超越阻斷的衝突專門知識,透過拼綴民族誌的方法梳理衝突脈絡中多重勢力、能動者、論述形成的跨在地性。
關鍵字:衝突研究、緩慢研究、拼湊民族誌、邊境、緬甸撣邦
小品文:當代複雜社會的人類學全貌觀研究的起手式
童靜瑩 / 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
伴隨交通和資通訊科技發達,為掌握人類社會快速變動的樣貌,大數據的量化曲線解析日益受到重視。然而,因數據圖像難以呈現社群的多向度/多層次面貌,如何運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論述、歷史/地理的變動軌跡,以及文化比較逐漸鋪陳出當代社群的全貌著實是一大挑戰。這樣的研究工作,究竟需要多少時間呢?本文以筆者2023年7月進入屏東縣某排灣族社群後的研究書寫為例,說明諸如食物、外來語、當今行動議題的反思等小品文有益於促進腦內對社群的認知發展。筆者認為研究速度沒有快慢之分,但有是否勤於留下與先前研究者、田野中的互動者以及反身性自我對話等書寫記錄的差異。小品文有如一小片拼圖,隨著時間累積社群的輪廓可能也逐漸變得清晰,但不同於拼圖,時間具有改變社群樣貌的能力,因此,本研究認為全貌觀不是靜態不變,而是研究者在動態變化中盡可能趨近於社群思維的理想。
關鍵字:全貌觀、社群、動態、質性研究
論人類學的「慢」:一種全身心沉浸到村落日常生活中的解釋方式
梁右典 / 黃岡師範學院傳媒與影視學院副教授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曾就「人類學場域」(anthropological field)觀點進行闡述,認為特定的國家傳統和特點、思維習慣等等,導致學科的專門化並形成歷史中的偏見。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Kasper Malinowski,1884-1942)與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1881-1955),兩人在學術觀點亦反映人類學界在學科創立過程的心路歷程與自由發展,甚至可分別為「浪漫主義」之於「古典主義」的對比。人類學的「慢」在此扮演重要意義,是一種「全身心沉浸到村落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者」,是其關懷的主體性與出發點,而後才有所謂「文化」是如何被詮釋而造成某種我們既定的認識。因此,人類學「慢」的概念,正是出於一種好奇與想像,透過觀察而獲得一種慢慢沉澱融入的過程,自我/他者的意涵不容易區分,較能造成一種全身心沉浸到村落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正如克利福德.格爾耶(Clifford Geertz,1926-2006)所說「人是懸掛於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成為能解釋文化現象與生活中種種符號形式的學門。一種全身心沉浸到村落日常生活中,瞭解事物的常態如何在世界不斷上演,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是如此,論人類學的「慢」,永遠是邁向「人類學場域」的不斷追尋。
關鍵字:人類學、場域、馬林諾夫斯基、意義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