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李若慈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評論人
吳明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能源轉型不只是邁向永續的階段性過程,而是多重時間性的耦合與交纏。在轉型過程中,無論是科學技術、治理體制與法規轉型,或是地方社會與日常生活,甚至是環境生態與各種形式的非人,都擁有各自的節奏與頻率。我們認為,能源轉型不能將不同歷史階段的時間節奏進行簡單的時代劃分,而是要考量到不同生產關係的多重與異質時間經驗的接合,關照行動者如何在不同時間性(temporality)之間組織、銜接、位移與扭轉。本自組場次以「能源轉型的想像與節奏」為題,討論第三核能電廠在恆春的複數想像、基隆協和火力電廠改建的填海造陸爭議、台南光電板地方社會網絡與地景變遷,以及萬里金山地熱發電的社會技術想像。能源轉型落地實施時,如何耦合這些差異頻率?有哪些摩擦或爭議?怎麼在快與慢等不同時間性之間看見行動的可能?調頻過程出現哪些政治張力?甚至藉此體現了什麼樣的活力?也許,「快」未必與「慢」水火不容,在快慢交錯的節奏中,也能拉扯出希望的空間。
關鍵字:能源轉型、地景變遷、社會技術、時間性、想像
*點按看發表文章摘要*
核三延役是恆春人希望?核電廠的複數想像
李若慈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隨核一、二廠進入除役階段,核三廠的兩座機組也將於2024年起陸續進行除役,但恆春當地居民卻頻頻傳出期待延役的說法,不同於北海岸居民多期待核一、二廠可如期順利除役的想法。回顧歷史,恆春過去雖有發展出相關的反核組織,卻未能如北海岸(核一、核二)或貢寮(核四)的反核運動較活躍運作。本文因此好奇,為何三地對於核電廠有著如此不同的想像與期待?三地是否對於怎麼樣才是「美好生活(good life)」有著不同的想像?又或者說,三地居民所談論的核電未必是同一套技術,而是可能存在著對於核電廠的複數的想像。
面對無色無味的輻射,本文將關注那些中介於人和核電廠之間的各種物品,包括碘片、輻射劑量顯示器、隨處可見的核災應變集結點之告示牌、台電展示館,或是科學家之論述等,並將焦點放在核三廠所在的恆春半島,欲理解居民究竟如何認識核電廠?如何想像核電廠帶來的生活?接著,再與筆者於2021-2022年於北海岸進行的田野進行比較,了解台灣曾經運作之這三座核電廠之差異,從在地觀點爬梳並比較這三座核電廠的生命史,並試圖回答:不同時期興建的核電廠,或是建置於不同地區的核電廠,政府與人民是否對其存在著不同想像?
關鍵字:核三廠、想像、核電生命史、恆春
基隆協和電廠的轉型想像:社會技術的多重時間性與想像鬥爭
白豐誠 /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計畫研究專員
近年因應2050淨零碳排目標,以及行政院公布之「增氣、減煤、非核、展綠」的路徑,台電預計將基隆協和發電廠由燃油轉為天然氣,試圖增加全國天然氣發電占比,作為綠能站穩腳步前的橋接能源。據此,台電提出了填海造陸的方案,擬興建「永久性」的天然氣接收碼頭,確保液化天然氣船能順利接氣進入電廠。不過這樣的開發方式卻引起在地市民團體、議員與環保團體質疑,永久性破壞基隆外木山百萬年來的海岸線、驅逐珊瑚群落、影響海洋生態系與漁民生計,而僅作為過渡性能源並不合理。從2018年至今爭議持續。政府淨零轉型的時間,將不同層次的時間特徵壓縮為固定的發展路徑,因此無論是珊瑚的時間、人體感知的現象學時間、政府淨零轉型的時間,甚至是選舉的時間、地方公投的時間與天然氣的時間,這些多重時間性,成為不同人與非人行動者展現能動性的政治場域。本文透過田野關鍵人物訪談、現場參與活動、台電、經濟部與環境部公開之資料,以及新聞媒體分析,掌握協和電廠爭議的發展趨勢,分析反對運動過程體現出的不同時間性特徵,解釋基隆能源轉型之下時間景觀的想像政治。本文主張,主導性的社會技術想像應該體查到時間的暴力;反對者的替代性社會技術想像,也須斟酌時間作為抵抗手段的潛力與侷限。藉由這個案例,揭示了社會技術想像的分析與批判,不僅是需要納入空間的視角,也需要納入時間與節奏。
關鍵字:能源轉型、社會技術想像、節奏分析、時間景觀、物質時間
七股漁電開發背後的想像落差
陳炯廷/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
由於鹽田光電、漁塭光電、農田光電背後的實作所涉及的行動者差異極大,七股沿海地區中的漁電在涉及社會與空間層面議題又會與其他的光電議題相互影響拉扯。所以我想試著以漁電切入光電在七股所造成的地景變遷,同時透過政治生態學的角度,從地方的社會網絡中觀察在光電挾帶資本進入地景之中後會產生哪些影響,並探究資本在行動者間流動時如何進一步影響人的實作。相較於過去七股面對的大型且有程序性的開發議題,七股的光電是透過點狀的向外擴散,節奏上一步一步的發展成現今的規模,並在後續的程序上才將相關的法律措施訂定完善。面對這樣完全不同節奏的地景變遷,七股在地漁民難以抵抗;在地脈絡中各行動者對於開發的想像落差也因而出現有趣的拉扯,一邊是對於「快速」透過光電發展起來的渴望,另一邊則是「緩慢」等國土規劃的開發機會。這樣在地對於開發想像中的快慢節奏拉扯讓光電開發成為一個折衷但不盡理想的地區發展方式,短期光電業者帶來的資本利多讓地方一度恢復往日的熱鬧,但固著20年的光電案場意味著空間失去其他可能性。本研究將會試圖分析不同利害關係人對於土地空間的想像,從而探究在這樣的想像落差下在地里長、居民如何調適與互動,形成七股漁電的社會技術網絡。
關鍵字:光電、漁電、魚塭、體制成形、地景變遷
地熱「能」「不能」?從過去能源發展及地熱資源應用看萬里金山地區對地熱開發的想像
郭彥廷 /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生
再生能源為當今各國邁向淨零減碳的重要途徑,然而在國家制定中央發展指 引政策之時,為了顛覆過去對於能源決策集中、壟斷之特性,亦須再生能源的在 地發展議題。除了瞭解地方對於新興能源進場的風險顧慮以及對發展的期待,也 要考量到在地的背景發展脈絡,瞭解這些需求與想像是如何被建構,梳理出地方 的認知與政策邏輯間的落差,從中思考如何弭平差距,創造更為共存共榮的發展 模式。
本研究以萬里、金山地區為主要研究場域,探討地方對於地熱能源發展的想像。北海岸地區鄰近大臺北都會圈,過去至今許多能源建設如火力、風力、核能等皆在此佇足,故具有豐富的能源發展史。同時也因為這些能源的發展,對在地造成許多影響、衝擊甚至爭議,主要之原因便在於過去能源政策的制定、執行邏輯與地方的需求想像間的認知失衡(disequilibrium)。地熱與萬里金山一帶的連結甚密,也擁有歷史相當悠久的開發史,對當地而言具有獨特的情感,在地也發展出溫泉產業及聚落。隨著萬里金山一帶已開始有地熱電廠的商轉,未來可能有更多地熱開發的進場,究竟萬里金山的居民對於地熱資源成為一種發電模式有什麼認知,為本文希望能探究之處。
是故,本研究以社會技術想像(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作為立論基礎,透 過實地的田野訪察及針對地方頭人、在地居民以及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深度訪談,梳理出過去萬里金山地區從地熱資源應用(溫泉為主)以及能源發展如何塑造地方對於地熱能源的開發想像,找尋未來地熱在地推動的過程如何能將背景脈絡、地方認知以及政策需求作整合,以組建、滿足彼此對於能源轉型的系統目的(common system goal)。
關鍵字:能源轉型、地熱發電、社會變遷、社會接受、社會技術想像
原野的呼聲——四湖鄉再生能源地景的論述與想像
蔡卓霖 /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生
自上世紀石油危機以來,世界各國開始積極尋找替代石油的能源方案,而臺灣也在本世紀初開始加入再生能源的發展行列,風電機、光電板等建設逐漸在臺灣南部鄉村中出現,大幅改變地方地景以及人與土地的關係。四湖鄉也是其中之一,反對再生能源建設的「四湖鄉反風吹自救會」開始在村落中展開抗爭論述,然而這些論述卻與居民的生活經驗呈現矛盾而斷裂的關係,也形成了地方人群之間的緊張衝突。本研究試圖打破普遍將抗爭論述視為利益與政治工具的觀點,而強調論述與經驗的矛盾關係是來自四湖鄉悠久歷史中一系列發展失敗所形成的複雜情緒,這個過程中,再生能源地景又如何扮演一種感官媒介,構成了當地居民的主體性想像。並且,我同時強調風作為方法的觀點,指出風做為四湖鄉自古以來便形塑著地方性的行動者,是如何串聯當地居民的論述與想像,並反映當代全球氣候變遷情境下地方居民與土地之間感情的變化。
關鍵字:再生能源、地景、論述、想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