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類學(Maritime Anthropology)是有強烈應用傾向的人類學分支,其發軔、興起和蓬勃,既反映其學術社群所在的社會脈動,同時亦參與推動社會發展。以美國海洋人類學為例,其在1970年代初期興起,呼應當時風起雲湧的環境運動和社會運動風潮,聯合跨學科學者批判氾濫於政策和大眾論述的「公地悲劇」學說,進而倡議社區群共同自然資源管理(community 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CBNRM),並推動其成為美國和國際間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模式之一,亦有多位學者任職於美國國家級政府機關,或長期與州政府合作推動地方商業性漁撈的資源管理制定。在台灣人類學界,蔡政良以臺灣阿美族都蘭部落的水下獵人為主體,於2023年出版《第五道浪之後》,被譽為「臺灣第一本海洋民族誌」,他亦參與了原住民族在地規劃與管理海洋保育的行動,並提供政府海洋相關主管機關與海洋相關非政府組織的諮詢,這其中或許昭示未來臺灣在海洋治理的轉變方向:在海洋事務中發展涵納多方人群的夥伴關係,建立更有益於地方實踐的韌性體制。
基於上述思考,本論壇邀請研究臺灣漁撈採集或商業漁撈的人類學者,介紹他們各自研究議題,並聚焦分享如何以人類學方法論切入海洋議題;同時,本論壇亦邀請對人類學學科研究方法有興趣的自然科學家與談,分享跨(學術)界互動的交流心得。本論壇擬就以下子題進行討論:原住民族傳統海洋領域、資源管理與商業漁撈的多重行動者、性別經驗與海洋事務的交織關係、人類學與自然科學在海洋研究上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比較與合作可能性等。
關鍵字:海洋議題、人類學、自然科學、認識論與方法論
主持人
蔡政良 / 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與談人
蔡政良 / 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江偉全 / 水產試驗所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郭庭君 /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吳映青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暨族群與文化碩士班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