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為當然不可原諒,然而助長戰火的中程及遠程原因亦須深究,否則下一場塗炭生靈的戰爭隨時能再被蘊釀、煽動、點燃。從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紐約時報》、前北約秘書長G.I. M. Robertson、到美國知名學者John Mearsheimer及Jeffrey Sachs,特別是杭士基(Norm Chomsky) 的各種告誡,無不質疑並譴責美國及北約在俄羅斯家門口高度挑釁的軍事擴張行為。截至目前為止,這場戰爭已造成至少十幾萬烏軍及含兒童在內的8千多平民喪生,並使1,300萬烏克蘭人民淪為難民。
和談是止戰的唯一途徑,我們呼籲北約國家停止繼續以維持領土完整及捍衛自由民主等讓人無法反對的理由為詞,讓戰爭升溫,任由死傷及流離人數繼續增加,甚至刻意破壞各方促談的外交斡旋。
在「伊拉克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謊言掩護下,美國的入侵造成約30萬伊拉克平民喪命、920萬人流離失所。阿富汗、敘利亞、葉門以及巴基斯坦處境亦與伊拉克相同,合計約63萬平民喪生。自建國以來,美國幾乎沒有一年不發動或者參與戰爭。艾森豪總統憂心軍火商利益凌駕國家利益因而創造了「軍工複合體」一詞,是真知灼見。2001阿富汗戰爭開始後的二十年裡,美國國防支出累計達14兆,其中1/3-1/2進入國防承包商口袋。烏克蘭戰爭不是例外,政治獻金與遊說能量龐大的軍火工業在這場戰爭中扮演著顯著角色。只要NATO武器源源不絕進入烏克蘭,這場戰爭就看不到盡頭。(以上數字綜合美國布朗大學 “Costs of War”網頁及David Vine所著 The United States of War)
至於經濟制裁,過往案例告訴我們經濟制裁傷害不到目標國家的政經領袖,受傷害的反而永遠是無辜人民,尤其是婦女、兒童及其他社會弱勢。美國過往的對外經濟制裁經常缺乏正當性,這次的對俄制裁更引爆了全球能源危機及通貨膨脹並加劇了全球南方原本已十分嚴重的的饑荒。
美中雙方必須以和平手段解決彼此所有歧見;台灣這塊美麗土地不出借作為戰場使用。我們不歡迎那些必須犧牲台灣安全、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的高階官員來訪,亦不支持明顯會被解讀為挑釁行為的軍事合作。台灣應以自主的立場,在經濟、生態、學術、文化等能夠增進全人類平等、福祉及和平的領域與各國合作,特別該與各強權大國維持等距離的外交關係,並以有智慧的策略與手腕維護台海兩岸的安全,而非成為美國霸權的小弟或跟班、或反之成為中國「戰狼」抗衡關係之一環;我們譴責任何刻意挑釁引發衝突的行為,相信停止挑釁所能帶來的和平效益遠遠大過軍售、駐軍,或武力威脅、發動戰爭。
此刻全球正籠罩在能源貧窮、通貨膨脹、經濟衰退、極端氣候、水資源耗竭以及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多重危機下;國家預算應該用在解決或減緩這些問題以提高人民福祉,而非投入軍備競賽、互相挑釁的黑洞之中。我們知道,俄烏戰爭爆發前,地球生態早已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儘管在政客財團與新自由主義精英的掣肘下,1.5oC的減碳目標正隨著全球統治階級財富的飆升而飄逝,但將地球升溫控制在2oC之內的目標依舊值得努力。然而軍工複合體催生的戰火不僅導致碳排驟升,更促使早該走入歷史的化石燃料起死回生。而在這藏著一萬三千枚核彈的世界裡,步步進逼的核毀滅威脅正掩蓋著氣候變遷的嚴重性。當一切歸於寂靜,政客們宣稱戰爭所能夠捍衛的「主權」、「民主」、「自由」…將在哪裡?
我們反對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各種矮化打壓及武力威脅,但重複台灣主流媒體到處都是的批評戰狼中國的文字不是這份反戰聲明的功能,我們企盼的是集眾人智慧理出一條美中抗衡下更冷靜和平的台灣自處之道,也期待藉此聲明引發台灣公民社會對國際政治與兩岸危機的更多理性的公共討論和對話。我們更盼望能有更多不同出發點的反戰聲明和行動相繼出現,讓台灣社會認真面對並思考戰爭將帶來的災難。
2023台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
傅大為(陽明交通大學STS研究所)
盧倩儀(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馮建三(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郭力昕(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參考資料:
傅大為譯(2022/3)〈杭士基談俄國入侵烏克蘭:它的起源、如何應對、與人類歷史的關鍵〉。Truthout
汪宏倫(2010)〈值得從杭士基學習的十件事〉。《自由時報》。8月9日。自由副刊。(註:汪教授並不認同這份聲明,亦非反戰聲明工作小組成員)
李行德(編) 〈2010年杭士基訪台專輯〉。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馮建三(2022)〈不實資訊、廣場事件與戰爭責任:理解烏克蘭〉。《傳播文化與政治》。15期,p.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