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今年的年會主題是「戰?人類學!」。從政治、經濟、心理到文化,「戰爭」一直是政治思想和社會行動中的關鍵詞。「戰爭」不僅涉及「競爭」,還關乎「捍衛」,包含對歸屬感的思辨和相對立場的質問。反對侵略的反戰和反對抵抗的反戰有何不同?備戰是否會引戰?投降的後果會是和平和繁榮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如何應對反侵略的戰爭和準備戰爭的狀態?哪些文化行為可能構成「戰略同盟」,哪些可能會瓦解?人類學在戰爭和備戰能做出什麼特殊貢獻?人類學如何提供關於「戰爭」的新想像?這些問題的提出,均旨在通過文化重新認識衝突與戰爭。
在台灣,「戰」不只是軍事的,更是政治經濟的,心理的,文化的,生物的。例如貿易戰:台灣的農產品與高科技晶片經常是「可以吃的」與「必須用的」的「前線」;資訊戰:網「軍」、「出征」、「假訊息」、「空戰」等現實數位生活現象,早已是司空見慣的日常;文化戰爭:各種霸權思想的、性別平權的、人權的、認同歸屬的論戰所引起的社會動員、政治對立,乃至政治冷感,也不斷在台灣與全球的政治舞台上上演;防疫「大作戰」:疾病與醫療常使用如「戰勝疾病」、「身體就是戰場」等戰爭的隱喻,防疫經常被定義與駁斥為戰爭,而疫苗與口罩也經常被視為「戰略物資」。 在這麼這麼多樣的「戰爭」比喻中,我們透過「戰?人類學!」的問號,同時也反思提問:戰爭的框架打開了什麼視野、又關閉了何種可能?
在此脈絡下,本論壇邀請到兩位新銳人類學者、一位社會心理學者以及一位資深人類學者重新回顧人類學與戰爭的關聯,格局從美軍、日本、到台灣,並兼顧全球數位時代戰爭與和平的視野。開幕第一發先鋒為謝竹雯,她回顧人類學的戰爭與軍事研究,並從她自身田野中探究駐日美軍基地為眾多案例之一,以嶄新而獨特的視野,重新審視人類學與戰爭的關係。接著,李梅君持續她長期對於數位戰爭即資訊戰的關懷,並在全球各政權均豢養網軍並發動線上攻擊的現象裡頭,告訴我們面對資訊戰,人類學與犯罪學的角度會有多大的不同?莊雅仲則是回顧他在芭樂人類學第一篇貼文〈戰爭與和平〉(11/2/2009),檢視10幾年來的民主圍城狀況,戰爭/和平持續的對位演出,必須放在一個崛起中的帝國力量加以檢視,這個力量正在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原有認知。最後,劉文將以台灣的民間民防組織為主要對象,親身參與觀察平民的備戰計畫,從軍事知識、救援演練、空氣軟槍訓練,乃至在台灣的巷弄中肉搏戰的知識與身體實作。
籌組人*及主持人◎
本會秘書處*
趙恩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與談人
謝竹雯/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人類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李梅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莊雅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