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余舜德◎/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重回慢慢村:新幹線、地方創生與日常生活韻律 💭本篇取消
張正衡/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摘要
像是「慢慢村」這樣不涉及產業發展的社區營造計畫,真的能夠長久存在嗎?在高齡少子化和COVID-19的雙重威脅之下,這種小型實驗社群是否必然走向消亡的命運?在全球疫情和緩而日本全面開放國境之後,本研究試圖重新回到昔日的北海道田野地,對於當地在過去三年間所經歷的幾項變遷脈絡進行考察,並且確認在地社群(包括「慢慢村」及其他組織、網絡)的生活現況和變化。在這些變遷脈絡中,首先是北海道新幹線札幌延伸段的興建,不僅讓當地的土地區劃和使用狀況出現了新的安排,也開創出新的在地議程與公共領域。其次是COVID-19的疫情如何影響了當地的人口組成和社會關係。最後,則是要確認在過去數年間,當日本全國的地方創生實踐都在不斷衍生演化之時,此地的地方社群如何行動以回應或抗拒這個新的地方治理典範。研究者計畫在夏天回到這個知名不具的北海道小鎮生活,並希望藉由這篇論文樸實但具體地呈現這個田野再訪所獲得的初步成果。
關鍵字:後疫情、基礎設施、社區營造、日常生活
落葉「生」根的戰鬥:關於農村他者的人類學記述
彭菡萏/台大人類系博士班四年級
摘要
本文以一位農村「閒人」的生命故事為例,探討當代農村的他者化和邊緣性現象,以及此現象中邊緣他者以及身份認同是如何被動態建構的。也就是說,他者或認同都是辯證的,非本質論的,非目的論的論述與實踐。與此相關的是,在農村與長者被雙重他者化的現代性敘事中,這位自稱為「有機專家」的返鄉老人感受到了不歸屬,甚至周遭冒犯的敵意,這些構成了一種邊緣性的日常經驗。本文從曆時性維度上轉譯由老人口述的三則軼事:在工廠作怪的貓靈、鄰居家不生蟲的絲瓜,以及他與朋友們的發呆亭。其中,老人尤為強調的是絲瓜軼事,因為這與他現階段的天命,即其所謂的「落葉『生』根」,有著頗為關鍵的聯繫。透過這三則軼事,本文試圖從老人囈語般的口述中解碼一個農村場域中的幾種日常事件,並以此揭示背後的不平等與權力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從這位「閒人」浪流連的行動中看到越界、顛覆與抵抗的可能性。
關鍵字:農村他者、邊緣性、日常抵抗
數位時代的飲食評論者:能動性與知識變現的人類學觀察
蔡馨儀/臺灣大學人類所博士生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行動科技普及與數位文化所帶來的飲食評論風潮,以及這一趨勢對臺灣餐飲業的影響。無論是媒體或社交平台,都充斥著豐富的飲食評論內容,其中專業飲食評論者的聲量和行動對餐飲業在發展與轉型的影響尤為顯著。本研究透過訪談飲食作家/美食網紅/美食部落客,首先欲探究這些飲食評論者的專業性形成的緣由與脈絡,包括梳理個人背景、工作經驗和獲得專業知識的途徑。第二,本文關注飲食評論者的能動性,即他們在飲食評論領域中主動創造知識變現的行動。除了在媒體專欄撰寫餐廳報導和評論外,飲食評論者還發展出各種新的商業模式,包括與餐廳和主廚合作特殊主題的餐宴,企劃以飲食體驗為主軸的旅遊團,甚至是透過選品團購等方式獲得稿費外的更多利潤。第三,本文欲討論數位飲食評論文化對原產業內利害關係者的影響,嘗試描述數位飲食評論文化的興起如何透過專業性、能動性和商業利益介入原有的餐飲經濟結構並打造新知識消費生態,並激發餐廳經營者、主廚、非數位時代成名的飲食評論者等不同應對或轉型的策略。
關鍵字:數位飲食評論、餐飲業、能動性、知識變現
評論人
余舜德/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