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文化多樣性、歷史複雜性以及社會多元性,促使人類學者從中尋得許多足以與經典理論典範對話的發現。例如何翠萍(2004)從景頗人體圖像在喪禮進行過程中的製作,發現景頗如何將其社會的人觀、聯姻以及宇宙觀結合在一起並體現出來。又或是何翠萍(2011)另一篇討論家屋的文章,則將景頗與佤等少數民族的家屋建造以及家屋成員在其中的活動,與人們的生命經歷與轉變過程結合在一起進行探討。這兩篇著作對於人類學的象徵研究以及物質文化研究的理論,提供許多值得討論的民族誌細節。Erik Mueggler(2018[2014])晚近則是從彝族葬禮從傳統的火葬逐漸轉變成為土葬的變遷過程中,透過墳墓上的標識物從沒有刻字的石頭轉變成為刻上姓名、族譜關係與墓誌銘的墓碑,來強調喪禮物質性的脈絡化與變化,如何表達出當地彝族逐漸受到國家與漢人文化影響的過程。他不但將石碑視為文本,也同時將它視為一種物質性的存在,並進一步從文字文本以及物質文化兩個角度來呈現彝族與漢人及帝國互動的複雜歷史脈絡及變遷。因此,本場次希望延續西南少數民族既有關注物質文化與文本的民族誌傳統,從嘉絨藏族、瑤族與苗族的三個民族誌,來呈現文本如何對這三個社會面對他者(帝國)的互動與衝突。王廷宇的文章將會從三個嘉絨藏區以漢文書寫的石碑,來談嘉絨藏人、漢人與帝國之間互動的區域歷史;陳玫妏從廣西勉瑤講述祖源傳說的「評皇券牒」來討論,這個瑤族論述中表明自己與帝國關係的文本,可能是一種帝國與瑤族發生衝突之後,瑤族獲得帝國認可的互動證明,也可能是瑤族用以攀附帝國的傳說形式;何兆華則是將施洞苗族刺繡的花樣本視為文本來分析,嘗試藉由上面花樣與苗族宇宙觀之間的象徵連結,來呈現出苗族如何處理天上與人間的來往互動方式。因此,本場次將會集中在從物質文化的文本來討論西南少數民族社會的文化脈絡與變遷,及其中如何呈現出一個地方社會與更大的區域不斷互動或衝突的情形。
關鍵字:文本、物質性、衝突、西南中國、歷史
籌組人*及主持人◎
陳玫妏*◎/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天上花園人間實踐:施洞苗族服飾生命力之研究
何兆華/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教授
摘要
本研究企圖透過施洞田野民族誌及文獻資料來重新解析施洞苗人對「生命力」的看法。施洞苗人在陰陽原則之下,相信人可以在「化龍」之後,到天上的踩鼓坪去吹蘆笙、跳舞,過幸福快樂的日子。隨後,再經過雷公的審判後,可以進到天上的花園揀選一件物品後,再到河邊投胎為人。無論是喪葬的墳塋或接引小孩架橋敬凳的儀式,都是在野地。恰巧服裝上表達生命力或生育繁衍『物』的花樣大多來自『野』。針對生命力轉換的問題,當地人認為人存活於世的原則是「有中有邊」的社會關係,家庭的組合的理想是「有根有稍」。這種二元的概念,顯現的並非相斥的概念,反之,在表達的是互為建構的過程。其中,「屬性」與「變化」兩項概念,主導施洞苗人對「物種」的分類與賦予轉變的機制。也就是說,苗人一方面雖然認知每一種生物皆有雌雄之分,但在文化邏輯上,因此,「物」做為人與超自然溝通的象徵符號來理解施洞苗人對生命力建構的邏輯。會將物「擬人化」地賦予各式各樣不同的文化屬性。在這屬性之中,指涉著這些物質的性別以及身上所涵蓋的能量。再者,運用「變」的概念,透過將物性別化的過程,展現一套地方觀與人觀。這樣的認知差異,顯示施洞苗人對物的分類,並非實際在大自然中所見的物性,反之是一種文化的思維邏輯。這種將做「物」做為與人及超自然溝通的思維,以「物性」作為溝通索引的方式,充分顯示施洞苗人對生命力的特殊觀點,對於理解服飾所呈現的文化思維,有著獨特的貢獻。
關鍵字:物、物性、生命力、花園
石碑、文本與地方社會:從三個四川西北嘉絨地區的石碑來談地方政治與區域
王廷宇/天主教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本文從四川西北阿壩州嘉絨地區的三塊清代石碑文本出發,討論石碑上的漢文文本藉由石碑載體的物質性,如何生產出兩次金川戰爭之後,川西北嘉絨地區如果作為邊區社會(borderland)的地方性。如同Erik Mueggler(2014)討論的直苴地區,以及連瑞枝(2019)研究的雲南麗江、大理等地,石碑與漢文字進入少數民族地區的同時,並非單純的將少數民族「漢化」而已,而是會與地方上的社會、文化甚至是宗教互動,依照地方與帝國不同的互動方式,進而產生屬於該地方的地方性。本文採取類似的取徑來討論嘉絨地區的三塊石碑,這三塊石碑分別為,位於汶川地區的「瓦寺土司差役碑」、理縣雜谷地區的「理番禁革襲補規費告示碑」,以及四土松崗地區的「義塚碑」。這三個石碑雖然都是以漢文刻寫,但是書寫作用、規勸以及提供效力的對象卻不盡相同。依照這三個石碑分佈於嘉絨地區的方向,由東至西來看:汶川的石碑說明了瓦寺土司的社會已經在官府的觀察範圍內,土流並置是一種機構性的安排;理縣的石碑則說明了此區域的土流並置是位於土司與流官權力之間的交界,彼此有著緊張關係;四土的石碑描述了處於土司社會中的漢人移民,如何訴諸文字來動用土司的威權,以此保障義塚所在土地的所有權。綜上所述,石碑上的漢文字並非單純的呈現出「漢化」的進程,也無法用金川戰後改土歸流的角度來理解這些石碑文本,反而呈現出不同嘉絨社會的地方政治,描繪出嘉絨藏人、土司、帝國官員共同構成的一個景象。
關鍵字:嘉絨藏人、土司、流官、石碑、文字
戰爭與帝國:中國廣西勉瑤「評皇券牒」的物質性與儀式意義
陳玫妏/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本文將考察中國廣西勉瑤(屬苗瑤語系瑤語支)講述祖源傳說的「評皇券牒」,其所記載的戰爭敘述與帝國意象,及做為一件「家傳寶物」在儀式象徵和自我宣稱上的多重意義。勉瑤在歷史上屬生瑤。宋皇室的南遷加速了邊疆民族的「開化」,也造成瑤人在爾後的三百多年間,或是受到帝國收編安撫、或是加入叛亂行列(如明中葉的「瑤亂」),或是選擇逃離帝國。「評皇券牒」以自宋代起具昭告性質的朝廷文書之一的券牒形式,紀錄了勉瑤的神話始祖——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因有功於朝廷而獲得與公主成婚的賞賜,進而生下十二姓瑤族子孫,得到自由遊走山林,不需繳稅、不服徭役的特權的故事。此外,「評皇券牒」也在儀式中被作為一種儀式物品來使用,特別是在針對「盤瓠」所進行的還願儀式中。本文企圖在勉瑤與帝國之間時剿時撫的歷史關係中,考察「評皇券牒」物質性的形成與其存在的過程與意義,及其敘述究竟該被視為神話敘事、歷史事實、在地宣稱、還是儀式文書。最終本文關懷的是,邊陲社會如何面對帝國並因應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衝擊。
關鍵字:戰爭、帝國、勉瑤、評皇券牒、盤瓠
評論人
黃淑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