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邱韻芳◎/國立暨南大學原住民文化產業與社會工作原住民專班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砍一棵樹,償一條命: 新光(Smangus)與鎮西堡(Cinsbu)部落的主權論述與近代有機農業轉型
羅小雯/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學生
摘要
本研究關注新竹後山興起的有機農業轉型,如何支持並強化新光(Smangus)與鎮西堡(Cinsbu)部落的主權論述。新光與鎮西堡部落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由於部落位置相近互動緊密,且經濟結構也相似,因此本研究將兩部落同時納入主要研究範圍。
新光與鎮西堡部落的主權意識奠定於1980年代興起的原住民運動。除了利用長老教會的力量動員族人參與抗議遊行,1986年在面臨林務局開發山林資源的威脅時,還處於戒嚴時期的部落以「砍一棵樹,就砍一顆頭」的口號,巧妙地使用「民族」與「傳統」作為面對主權威脅的反抗。如今新竹尖石後山的部落仍以強調「民族」的方式抵抗國家規範,但不同於過去部落-政府看似明確的主體對抗,現今部落需要面對的是日常無所不在的主權挑戰。
然而,台灣原住民主權主要奠基在「土地」之上,凝聚主權的首要條件即是確保「人」生活在「土地」上。近年來,部落有機農業的轉型,除了提供族人透過農業實踐與土地產生緊密連結的機會,也大幅提升生活的穩定性,阻止人口外流,使部落得以「團結」。因此,透過土地的農業實踐如何轉化爲部落在地認同的符號,而在地的認同又如何進一步加強部落的主權意識,即為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字:原住民主權 泰雅族 農業
原住民傳統領域的解析和活化—以鄒族Luhtu大社為例
周子揚/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
摘要
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問題,自原住民委員會組織進行劃設調查,以及「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的公布,引發許多爭議,幾乎重現了國外原住民保留地相關議題所遇到的各種困境。但實際上,這些問題都是被「土地」在既有法規中的空間解釋侷限住,尤其關於把「圈定/劃設」視為「私有使用」或「佔有」的概念。簡單來說,原住民傳統領域的意義和使用,不應該是將其轉化為私有領域,而是依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5年提出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達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基於各民族和文化間應平等互重的前提,將原住民的文化思考體系納入政策制訂的程序,落實非物質文化保存強調的「原住民知識體系」的重要性,以期在文化復振與活化中找到持續性發展的可能。
原住民舊社考古的研究,是挖掘部落曾經生活的文化空間概念,而當代原住民又有著舊社的集體記憶,結合考古學和民族學,將原住民知識體系、傳統文化的時空情境重新書寫出來,配合「文化國土」的思考,使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與現代生活融合,達到文化多樣性公約的目標,將寶貴的文化資產活化保存,且永續發展。
關鍵字:傳統領域、舊社考古、文化國土、文化資產保存
殖民與墾殖社會下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課題:南投縣信義鄉鄒族鹿楮社案例
林嘉男/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鹿楮社(Luhtu)為鄒族傳統四大社之一,所屬傳統領域大致位於濁水溪上游陳有蘭溪流域(今南投縣信義鄉),全盛時期以和社為大社(hosa)中心,下轄楠仔腳萬社(mamahavana)、羅娜(Nia-feoisi)、望鄉(Skoskopna)、新鄉(Sinapayani)、桐林(Vivio)等小社(lenohiu),為一具有完整社會空間組成的鄒族大社系統。自清帝國末期推動「開山撫番」政策以降,鹿楮社與外部政權開啟近代的密切互動接觸。1902年東京帝大於鹿楮社領域內設立演習林(今台大實驗林),隨著流行病與政治勢力變遷,和社人口大幅下降,更於1920年併入楠仔腳萬社。1930年起,總督府將郡大山布農族社群集團移住至陳有蘭溪西側(望鄉、久美、羅納、新鄉等),布農族部落大規模進入鄒族鹿楮社領域,同時引入眾多外來墾民(客家籍)治本區域開採樟腦(多於神木地區)。1945年後伴隨著政權交替,本區域開始有更多閩南籍移墾戶進入和社、桐林一代,促使鹿楮社傳統領域轉變為多元族群、政治與歷史發展的場域,並且以此雛型延續至今。
本研究針對鹿株大社自日治時期以降的族群關係與區域治理變化,探討其傳統領域所遭遇的殖民制度與墾殖狀態演進,及其如何持續影響當代的區域治理。同時回溯探討本區域族群政治與土地權利之根源,就回復原住民族土地權利與轉型正義方案提出初步之建議。
關鍵字:鹿楮大社、殖民、墾殖、原住民族土地、轉型正義
鑲嵌在原住民族社會網絡的山徑與山林安全:布農族高山協作員的文化與社會實踐
林靖修/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副教授
摘要
自2019年開放山林政策施行之後,在山林活動逐漸熱絡之際,山難事件也漸漸攀升;確保安全山林活動的需求也創造原住民族人高山協作與嚮導的新興產業。然而,如果當我們僅將族人視為是受雇者、被動地參與山林活動,則會忽略族人投入此行業的能動性。本論文將以筆者自2021年起和卓溪鄉登山協會的布農族人一起工作、登山走路、和上山學習的田野經驗為基礎,並且運用與布農族高山協作員的深度訪談資料,以此探討成為一位布農族高山協作的生命歷程;以及他們如何在與長輩上山工作過程中,耳濡目染地學習山林知識,並養成在山上生活與面對各種突發應變的技能。隨著布農族高山協作員的學習與實踐的生命軌跡,本文提出族人的山林知識與能力是在其所身處的社會關係中所習得的,而隱身在知識背後的社會網絡在確保山林安全上卻則扮演重要的角色。當族人在山區相見時,他們會停下腳步交換彼此的訊息與見聞、提醒各種危險、氣候變化或地形地貌的改變等等。這樣的情況使得充滿訊息的山林被鑲嵌在當代族人的社會脈絡之中。除此之外,族人也可能因偶發事件而需要其他族人緊急上山協助,而這樣的情況也經常為族人開創出未來更多山林活動、新的山林知識、以及發現新的山徑。山林不僅是乘載著祖先的知識場域,也是知識的生產與再生產的時空。高山協作如今已經逐漸成為當代原住民族人的新興產業,透過討論高山協作員的養成、在山上的工作模式、協作員之間的彼此交流和合作,本文認為高山協作不僅是個人的商業活動,也是當代族人透過行動將山林更緊密地鑲嵌在原住民族的社會脈絡之中的經濟活動,更是具有彰顯原住民族主權的文化實踐。
關鍵字:布農族、高山協作、原住民族主權、原住民知識
評論人
邱韻芳/國立暨南大學原住民文化產業與社會工作原住民專班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