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本場次以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近年的實踐為例,討論在典範轉移的脈絡下,博物館工作者如何重新檢視機構歷史,透過幾種方式探索與原住民的合作可能,朝向新夥伴關係。民族所博物館有三千多件原住民典藏品,多為1950-60年代創所初期的計劃性團隊田野調查時購入,彼時民族所(及所內的人類學者)與原住民之間的關係為研究者/被研究者、採集者/販售者、文物財產所有者/文物原出社群,權力關係並不平等。歷經當代人類學與博物館學的倫理反思以及原住民權利運動,去殖民成為當代博物館的重要挑戰,也是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近年的核心工作。本場次的四位發表人均為博物館實務工作者,論文從博物館的工作日常出發,以民族所博物館與多個台灣原住民社群共作的經驗為例,探討的博物館實踐包括機構規劃與制度改革、源出社群的藏品調閱、共作展示的知識協商與詮釋、共作文資調查與提報、及數位博物館的實驗。透過博物館民族誌的書寫,我們擬進一步思索博物館共作轉向的深化可能性及其限制。
關鍵字:博物館、原住民、共作、去殖民、人類學
籌組人*及主持人◎
郭佩宜*◎/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博物館的共作轉向:以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為例
郭佩宜/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摘要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自2016年開始籌備與原住民部落團體合作的共作展示,並於2017年首度執行與野桐工坊的共作展「她方的記憶」,之後陸續於2018、2020以及2022年與南澳、佳平及馬太鞍部落協力了三檔共作展,第五屆將於2023年11月在霧台鄉谷川部落展出。共作展示只是民族所博物館重新建立與原住民社群關係的一環,能見度較高,實際上在共作展啟動之後,博物館工作者更深入思索如何能更全面的反思與源出部落的權力關係,推動更深度的轉型。從博物館日常的實作細節即不斷探問「如何共作」,更延伸探索多種可能的實踐,其過程筆者稱為「博物館的共作轉向」。本文以實際參與工作與規劃的經驗,從博物館政策與行政(包括制度、規章、財產、慣用詞彙、作業流程等)、典藏與展示、數位博物館三個面向探討「共作」帶來的新視角與變革,在數位時代重新思考博物館與物質性、人類學的公共性,以及將批判與反省化為行動的倫理實踐。
關鍵字:博物館、原住民、人類學、共作、公共性
博物館和源出社群的接觸地帶:民族所博物館的藏品調閱
許善惠/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學生
摘要
藏品調閱(onsite physical collection access)是藏品源出社群族人、博物館方、離開部落多年的文物三者在博物館庫房的第一次相遇,筆者認為這是個重要而富有展演力、中介性的魔幻空間:典藏工作向來屬於博物館較為「內部」、「後台」的範疇,但若從「接觸地帶」的角度來看,藏品調閱場域,往往是博物館與源出社群更直接及密切互動的「前台」,性質相異的雙方對於詮釋物件角色與觀點的一種實地展演,往往引動後續博物館與源出社群後續更深化的接觸交流與長期合作,例如共同策展、數位呈現、技藝傳承及博物館當代物件蒐藏等。 藏品調閱這項博物館日常工作,涉及了物件與人的進出、流動,在沒有展櫃玻璃隔閡下,人們面對真實的物件所直接觸發的感性記憶與知識。博物館方及族人如何為調閱而進行前置準備、儀式或過程中的互動,皆涉及雙方對於物件的理解,而建構出這個「物件」與「人群」,甚至是與「靈」的相遇與共在的場域。博物館亦以藏品調閱作為與源出社群進行溝通,增進相互理解與建立信任關係,以善盡博物館作為文物的保管守護者(guardian)角色的重要途徑。 本文嘗試以博物館誌方法,梳理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發展藏品調閱及相關制度的歷程,並分享透過此場域,博物館與源出社群如何互動與發展共作關係以及源出社群如何重新詮釋蒐藏並建立連結的幾個案例。
關鍵字:藏品調閱、接觸地帶、民族誌物件、蒐藏
臺灣原住民族文物知識體系之研究:以馬太鞍部落「文物返鄉共作展」為例
范文鶯/師大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摘要
臺灣原住民族主體意識的提升,各族群具備知識體系建構的共識與需求,並以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分類範疇架構進行盤點、收集、儲存、管理及分析既有文獻,篩選各族知識分類相關詞彙及歸類,提出各族知識體系分類架構草案,建構各族知識體系。惟原住民族知識建構的過程不應只是知識擁有者的分類,應是與該族群部落及族人知識協商、集體詮釋和實踐應用的共作過程。本文以馬太鞍部落「文物返鄉共作展」為例,透過筆者親身參與的策展經驗,試圖瞭解博物館如何運用展示來詮釋物件與部落的文化記憶,如何與部落共同合作從無中生有、從物件到故事、從有形的文物到無形的記憶,道出阿美族馬太鞍部落於臺灣六十年前生活的歷史與記憶。部落族人參與博物館知識生產的過程,具有其獨特意義與價值,藉此可促發地方學習以及關懷地方課題,更是建立地方知識的契機。如何以部落族人的觀點獲得有關過去、現在和未來如何勾連在一起的地方知識與歷史,強調與物有關的關係和詮釋的集體協作過程,建構該部落原住民族文物的知識內涵,亦為本文關注之焦點。
關鍵字:原住民族知識、文物返鄉共作展、文化記憶
「可以持續使用的報告」: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與源出社群的共作文資調查
羅文君/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計畫助理
摘要
2021年年底,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首次推動與文物源出社群的「共作文資調查」計畫,一方面從程序上反轉現行「由上而下」的原住民族古物類文化資產提報模式;另一方面則希望結合博物館與在地的研究能量,從而在適切的脈絡下鋪陳文物的文資價值。
然而,以文字為主要甚至是唯一可見產出的「共作」該如何進行?對合作雙方的意義是什麼?相較於文物、實體展示/調閱空間,文件作為媒介與溝通場域,如何盡可能對多元詮釋保持開放?最終又如何有效凝結成型?本文以2021年底至2023年初,民族所博物館與Kasavakan 建和部落、Sakul 撒固兒部落以及Klesan群泰雅族人的共作文資調查為例,環繞著物件,社會記憶、文獻與地方檔案交織而成的文件,不僅只是文資提報的一次性材料,更需要具備可回溯性與延展性,才能成為族人與博物館「可以持續使用的報告」。
關鍵字:共作調查、文化資產、博物館、原住民
評論人
李子寧/台灣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一萬.星/輔仁大學原住民族法律碩專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