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賴婉琪◎/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成為女人或展現性感——藥娘與偽娘的身體觀戰場
廖晋儀/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博班生
摘要
身體作為戰場的隱喻,不僅在「國家—社會」對「男/女」所規範的髮式、服裝、姿態流儀的支配上——權威的展佈與權力的施展——即便權威淡出或退卻,權力依舊由任何個體的意志所展現。基於這個動態性的觀點,本文將勾勒“T”社群裡沉默的角力;特別是「藥娘」與「偽娘」之間所存在的各種(沉默的)妒忌與競爭、妝感與打扮的模仿,正是在這種競爭與模仿中,採取生理變性的念頭或想法被一步步地驅策移行。
本文僅以本島社會的MtF現象為例,探討MtF社群裡的「藥娘」與「偽娘」之間存在的身體美學—政治觀的張力與對抗性。本文初步認為這個張力源於「妒忌」,且正因妒忌而使個別的個體對「變性」(transsexual)這件事形成各種個別化的形式、及且進且退的驅力。
本文採取這個視點旨在點出 “T”現象的「靜態分類」只是描述上不得不策立的Ideal type,現實上每個分類是不同個體在不同時期的動態變形。在現實上過渡間帶也對應著不同個體所面對的「經濟能力」、「社會境遇」、「資訊獲取」及對「變性風險」的評估。這些不同的條件構成了“T”社群內高度異質化的地勢,羨慕—忌妒便在這片高低不平的網絡巷弄內,驅策著不同戰局的成形。
正文之前須先強調,將“T”現現象區分為與transgender與transsexual是歷史性的「戰局」——與50年代的跨性平權運動有關——而非本質性的類型。1960年代Virginia Prince率先作了這樣的區分,但事實上兩者間的差異不見得是變性「願望」的強烈與否。同樣的,區分「藥娘」與「偽娘」也不恰當——儘管“賀爾蒙治療”(以下簡稱HRT)的經驗有無,確實存在,但這個區分肯定會在圈內點燃“戰火”——因此採取這個區分是在非常有限的篇幅、有限的研究資源、有限的觀察、與各種經驗性的侷限下,行文邏輯上所採取的不得已的切割。
關鍵字:T(ransgender)現象/社群、MtF(跨女)、偽娘、藥娘、對可愛的欽羨—妒忌
後戰地金門的彩虹公民運動:運動者主體經驗與在地脈絡
邱筱喬/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李誠恩/金門大學諮商心理師
摘要
近年來關於社會運動的研究更加關注運動者的過去經驗、當下境況,及對於未來的企盼如何形塑其具體行動。本文以一位金門在地公民運動者的個人經驗為例,分析他如何以同志運動為主軸來挑動後戰地金門僵滯的公民社會意識,及他如何因應近來美-中-台關係變化、台灣與金門的政治態度異質性、及金門以親屬關係為基礎的緊密社會網絡,發展多元行動策略。本文主角生長於金門,在台灣求學期間參與金門與台灣生態環境方面的社會運動,而奠定其公民參與意識,之後在自身的性別認同驅使下,在金門進行支持婚姻平運運動,並持續推動同志權利。類似金門其他社會運動者常因當地人際網絡的壓力而抽身或低調沈潛,本文主角的同志運動主要是面向台灣,特別是在近年兩岸關係緊張情勢下,欲透過行動來展現金門也有支持同志權利的聲音,以別於當地的反同言論與主流政治意識型態。近來他也與夥伴們以融入在地生活脈絡的方式,穿梭或模糊化政治與性別意識型態分界,使其同志運動也能面向金門推進。本文指出社會運動者對於未來的企盼中,不僅是透過行動來尋求改變,亦包含運動者尋求自身與其所屬之社會空間與網絡的持續連結的可能性——金門或可不再是同志要逃離而是會回來的「家」。
關鍵字:金門、同志權利、公民運動、主體經驗、在地脈絡
賦生親屬,非人成家:從東亞前現代異類婚姻到當代紙性戀婚禮(Animating Kinships, Nonhumans Families: From Pre-Modern Humans-Nonhumans Marriages [Irui-konin] to Contemporary Fictosexual Weddings in East Asia)
廖希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大學部五年級
摘要
2013年台灣同志遊行出現「人貓爽爽跨物種成家」的標語後,台灣便興起無數勢力間的「論戰」,不論反同婚的諷刺、同婚派的切割、毀廢派的批評,都陷入「人獸交」、「動物戀」這攤泥沼中。但是這些論者們看到「婚」與「家」的具體歷史和可能性了嗎?首先從動物戀民族誌檢討這些觀點。引用Silvio (2019) 的賦生/注入生機(animation)概念檢視這些賦生親屬、非人成家。
我從Hales (2019)的賦生關係(animating relations)切入這些非人親屬,並進行比較。探討人與非人之間的幾種婚姻:①日本民俗學對異類婚姻譚的考究和分類;②東亞比較民俗學中的冥婚民俗;③當代隨無性戀運動和動漫畫文化興起的「對虛構角色的結婚願望」和「紙性戀婚禮(Fictosexual Weddings)」,透過文本和田野研究來理解紙性戀關係。從動機、媒介、儀式、效應等角度來探討三種異類婚姻在賦生關係中的差異。
既有研究指出紙性戀關係中的賦生角色作為「關係性存有」存在,這點和奠基於傳統親屬前二者相似,但是我將從Hales對早期美國靈媒和數位悼念實作的比較出發,以「再媒介化(remediation)」的概念釐清此關係性的差異。並進一步從Silvio所謂的「賦生政治」,討論「世界再賦生(reanimate the world)」或Haraway「製造親屬(making kin)」的可能性。最後我將奠基這些討論,對紙性戀運動和紙性戀者的生存之道提出建議。
關鍵字:非人Nonhumans、賦生親屬Animating Kinships、紙性戀婚禮Fictosexual Weddings、冥婚、異類婚姻
與談人
賴婉琪/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