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身而為人,如何意識人類中心視角的侷限,一窺甚至研究多物種世界?Anna Tsing 鼓勵我們從人類學的跨文化田野經驗來進行類比性思考(2019)。她認為,人類學者最擅長的跨文化田野工作,就是透過參與、觀察、練習、與試誤,努力培養自己對當地語言、環境、歷史、文化的認知;這些努力並沒有讓田野工作者成為「當地人」,但確實讓田野工作者在各種「調音」(attunement)過程中逐漸學習覺察在地動態並發展出一些洞見。同樣的過程也可能發生在人與其他非人物種之間。如果人類可以透過這種「鍛鍊敏適性」(honing agilities)的調音過程進行「跨文化」學習,那我們也可以透過類似的過程進行「跨物種」學習。
這個場次邀請四位正在進行多物種田野工作的研究者,具體介紹他們的多物種研究,尤其聚焦於方法論的反思與討論。珮岑的猛禽棲架研究與振輔的螢火蟲研究,呼應多物種研究者打破自然與人文知識疆界的當代路徑,從生態科學大量獲取跨物種洞見。這樣的仰賴,如何做到不只單向閱讀科學文獻,同時還能從人文學科角度出發解讀這些科學文獻與科學實作,將科學知識同樣視為具有特定歷史與文化脈絡的知識生產方式?而本身具有生態科學背景的多物種研究者,是否更能以不同學科的知識生產方式相互為鏡?育伶的蚵田研究與冠彰的土壤研究,則揭示多物種研究的經典路徑,依隨在地知識守門人的身體勞動累積跨物種洞見。這樣的依隨,如何不將傳統知識他者化?又如何與多物種研究的科學路徑產生張力與對話?最終,希望這四篇精彩的研究還能邀請大家進一步思考:跨文化研究與跨物種研究,在什麼意義上可以被類比?這樣的類比可以帶領我們走多遠?又可能有什麼樣的限制?
關鍵字:多物種研究、民族誌、人類學方法
籌組人*及主持人◎
蔡晏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因蚵而生,人蚵共生:嘉義縣東石鄉蚵仔產銷鏈中的人、蚵與海
郭育伶/陽明交大人社系族文所碩班生
摘要
嘉義縣東石鄉,外傘頂洲作為天然屏障,得以抵禦強勁風浪,提供蚵仔養殖得天獨厚的環境。這裡擁有全台灣最大外海養殖蚵棚,並具備全台最完整蚵仔產銷鏈、最大集散地,幾乎所有因蚵仔而生的職業分工皆蘊含其中。2022年1月,我短期進入東石鄉沿海漁村,並於2022年7月起進行長時間研究。在與蚵農一起出海、閒談過程,經常聽見養蚵是「看天吃飯」的註解,這個「看天吃飯」,指的是蚵農工作抉擇並非僅由自身彈性決定,而受制於蚵仔生物性、海洋環境變化。例如,蚵仔「驚風浪」,風浪大時會瘦肚,每年寄蚵苗好壞和收成均無法預期。剖蚵工剖蚵時,需穿戴手套,以應對不規則而可能刺傷雙手的蚵殼,風浪、氣候造就的肥瘦變化,影響剖蚵難易和經濟。這些與蚵業從業者的對談和產銷過程之參與,都顯示著蚵仔產銷過程,不能忽略非人行動者的共同作用。
本文以蚵仔產業從業者的勞動經驗與生命歷程,探討嘉義縣東石鄉沿海漁村中,人、蚵仔、海洋特性及其他物種之間如何交纏共構,形成通行全國的蚵仔產銷鏈。其中各項環節,遵照的不只是人類的時間,還包含蚵仔的生長週期、生物特性,以及海洋潮汐、風浪、溫度等變化。將不同行動者間的特性、互動置入討論,我們才可能更貼近東石蚵仔產銷鏈之運作。
關鍵字:養殖漁業、產銷鏈、物性、勞動、海洋
燎原的微光:都市螢火蟲復育的情感、技術與政治
徐振輔/台大地理所碩班生
摘要
螢火蟲普遍被台灣人視為「懷舊」與「自然」的經典象徵。1990年代起,隨著生態觀光與環境意識崛起,一股螢火蟲風潮席捲全台,復育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室內養殖與棲地營造技術亦漸趨成熟。近年來,台北市幾處都會公園陸續展開螢火蟲復育計畫,並在四、五月間舉辦螢火蟲季,年年誘惑數以萬計的民眾前來一睹微光。然而,要想在水泥叢林中建立穩定的螢火蟲族群,過程不只涉及人類對非人物種的馴化與想像,也涉及物種本身的生態特徵。目前台灣兩個主流的復育物種──水生的黃緣螢 (Aquatica ficta) 以及陸生的黑翅螢 (Abscondita cerata),由於生活史與生物地理學上的差異,分別成為移地復育與戶外觀光的關鍵角色,兩者共同交織出風靡一時的螢火蟲復育盛景。本研究在2021年至2023年間,一方面透過野外調查和飼養實驗,建立對物種自然史的認識,另一方面跟隨螢火蟲進入規模化養殖、人工棲地營造、解說導覽等場域,進行參與式觀察和訪談;試圖從一種多物種、跨學科的對稱視角,關注不同身體遭遇時刻迸現的火光,藉此探討非人物種如何參與形塑一種「多於人的」(more-than-human) 社會關係。
關鍵字:螢火蟲、生態復育、多物種民族誌、都市綠地、非人魅力
匯集之地- 土讓、多物種社群與身份的實踐
陳冠彰/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摘要
土壤是由各種風化作用和生物的活動產生的礦物和有機物混合組成,其本質即是透過複雜的物質與關係混合構成,而土壤更非獨立存在,各類生命物種匯集於其中與之共存。物種(包含人類)透過與土壤共存的過程實踐出自己的身份,本文透過「釘底長靴法」針對茶山部落幾塊特定的田地進行歷史地景的描繪,進而呈現茶山獵人Basu'e Yakumagana如何透過與土壤中的物種交會長出自己的身份。 借用尼爾斯·布班特(Nils Bubandt)等人在Rubber Boots Methods for the Anthropocene一書提出的橡膠靴方法,我穿著「釘底長靴」與Basuya走踏在筍園、農場、森林、獸徑的土壤上,看到非人物種與鄒族人交錯出來的歷史地景。「釘底長靴」不只是工具亦是方法,它追蹤、穿越各種土壤地景的多物種足跡,並針對特定的田地進行歷史地景的描繪,書寫土壤與多物種交錯出的地景。 原依賴觀光經濟的Basuya在八八風災後開始尋求另種生存的可能。他想起游獵家族一直以來依賴著fiho ta ceoa(跟隨著土壤)的信念,來面對國家變動、信仰更動、甚至是外在世界的變化,於是Basuya把過去被擱置的狩獵採集者的身份放回祖先留下來的土壤上,重新認知山豬因翻找地瓜所留下的腳印、蜜蜂在土下挖洞產生的蜂窩、家族留下的原生ucei-pofti'a(會彈開的芋頭)。土壤上的勞動不僅是為了經濟生產,Basuya透過土壤得以跟農場土壤上、下的物種聚合,也重新將他的文化身份-鄒族獵人和傳統知識鑲嵌一起。
關鍵字:土壤、多物種、聚合、地景
請猛禽來捕鼠?人類世下的台灣農業實作與多物種關係
廖珮岑/台大地理所碩班生
摘要
農田中的老鼠會啃食作物的人與野生動物衝突一直都存在,比起使用老鼠藥造成老鼠及其他野生動物死亡,台灣的生態研究學者嘗試使用生物防治法,利用猛禽喜歡滯空拍翅以覓食的習性,在田間架設六至八米高的猛禽棲架,邀請猛禽前來捕鼠。棲架上的紅外線自動相機所產生的影像,不只成為推廣農田保育的重要工具,生態研究學者也藉此理解猛禽的生態行為模式如何幫助農業實作,改變科學家及農民對待猛禽及其他生物的看法。因此本文採取跟著棲架走的研究方法,以全台各地的猛禽棲架形成之空間為核心,分析圍繞棲架而行動之生態研究學者、農民及非人將會如何拼裝,成為田間基礎設施以及探討多物種關係的重要技術物。透過棲架上的紅外線自動相機,農民更容易與猛禽及其他鳥類遭遇,並對非人產生特殊情感,進而產生實際的保育行動。棲架也具有展演性,使農田生態系統具象化,發展成各地獨一無二的產地故事。我認為台灣的永續農業發展至今,已經從早期注重食品安全而開始推行的有機/友善農法,逐漸演變成與非人行動者共存、協作的多元生態農業形式,並且嘗試突破傳統認為的慣行/有機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
關鍵字:情感、保育、生態農業、遭遇、非人魅力
評論人
洪廣冀/台大地理系副教授
吳映青/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