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論壇摘要
戰鬥的隱喻在常民生活的親職實踐中俯拾皆是:拼母奶、小怪獸、一打二、拼教養…。然而,在人類學者的生活中,戰鬥親職是什麼模樣?親職的掙扎或滋養,如何形塑人類學者/民族學者的田野關係、教學節奏和研究走向?在我們求學的過程中,學術界的公領域和親職的私領域時常是截然二分的。我們從師友身上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稱職的老師和田野工作者,但是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到他們在學術身分之外的困頓與喜悅。隨著我們步入職場,學術工作的典範也逐漸從研究與實踐的二分,轉移到更廣泛的公共知識生產和積極社會參與。人類學者/民族學者期待自身能參與從學術、家庭到社群等更多樣的實踐場域,卻也讓親職與學術工作的平衡面對更多挑戰。
這場論壇,我們希望將六位與談人作為父母的身份置於前台,檢視親職身分為人類學/民族學教學、研究、田野帶來的可能性與各種不可能。我們的話題包括但不僅限於以下幾個面向:公私領域如何畫界、帶小孩參與會議就是不專業嗎?從懷孕、生產到育兒,無休止的親職照顧工作如何與長時間的田野工作相衝突、磨合、共存(或共同毀滅)?當我們幻想自己「如果不用帶小孩,就可以寫出更多文章」,如何正視污名化的親職及不斷自我質疑的學術壓力?當所有同事都好忙,只有晚上可以開會,這時候你要say no嗎?這場論壇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取暖,我們希望在真實的掙扎和成長之中,看見親職實踐如何滋養人類學/民族學者,長出各自殊異的田野場域及研究視野。我們也指認工作環境中的大小阻力和潛在風險,無論是來自於教學或研究機構、教育部或國科會,希望透過學術社群對話及相互支持,進一步尋求改變的可能性。
關鍵字:親職、田野工作、學術工作、社會實踐、育兒
籌組人*及主持人◎
歐子綺*◎/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
陳怡萱*/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專案助理教授
與談人
陳怡萱/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專案助理教授
李梅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黃舒楣/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乃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劉璧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註:本場次與談人順序,依其親職年資,由小至大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