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族群符號標本化的濫觴 :《佐久間財團蕃族參考品》背景研究初探
謝博剛/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摘要
「現代國家」早期的一項治理視角為「文化種族主義」,日本國在明治維新後取得海外殖民地,開始面對帝國範圍內「差異」的詮釋問題,而此一過程才與其本土境內的現代國族化前後展開。以臺灣原住民族為對象,松田京子(2019)指出1930年代以前,以國家武力作為後盾,將原住民族納入其國家治理單元後,更抽象的文化知識也被編排到帝國的文化舞台,成為其身心皆可治理的客體對象,是一種間接的(規訓、訓練)暴力(松田2019:276)。
從這樣的視角出發,「國立臺灣博物館」的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族典藏中,有批來自於《佐久間財團蕃族參考品》的標本物件,便是在此一脈絡下,透過總督府與地方的警察網路,由全臺原住民族地區上繳符合其搜集原則的物件。本文作為初探,目的在於釐清搜集過程的實況,特別以臺東卑南溪流域的布農族地區為研究範圍,探討當時初入總督府「版圖」,典藏工作如何與警察治理網絡同步建立,由檔案清冊來看,物件原本的持有者、執行蒐藏者、物件本身與相關的人文地理空間關係,有什麼樣的特徵?
關鍵字:佐久間財團、原住民族文物、博物館人類學、臺灣近代史
戰爭之框、集體記憶與台灣人原日本兵
楊文喬/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助理
摘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約有二十萬台灣人捲入大東亞戰爭/太平洋戰爭,其中約三萬人戰死。這約二十萬台灣人被稱為「台灣人原日本兵」,本研究想探討的,即是他們是如何被記憶。台灣人原日本兵在今天的台灣社會中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樣貌:有人認為他們是協助日本的漢奸、賣國賊;也有人覺得他們本來就是日本人,為日本而戰很自然。這種形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而略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人原日本兵在中華民國的公共敘事中曾陸續被建構為「戰犯」、「漢奸」、「可憐的被徵台胞」、「中華民族最可憐的同胞」、「英勇的陣前起義義士」等不同形象,直到晚近後才逐漸分歧為現在這兩種形象;而在日本,1974年「高砂族」史尼育唔在摩羅泰島叢林被發現後,台灣人原日本兵則被部分戰友會以及日本的公共論述視為是「叢林中的恩人」與「日本民族的戰友」。這些不同的形象是如何浮現如何演變?其又是如何被當下的政治社會情境所影響?本研究希望能從戰爭之框以及集體記憶的視角來回顧關於台灣人原日本兵的記憶隨著不同的時代、群體、民族主義以及政治情境而產生的不同變化。
關鍵字:戰友會、戰爭之框、集體記憶、戰爭記憶、台灣人原日本兵
台灣原住民加入特種部隊 Taiwan’s Shadow Warriors: The Untold Story of Indigenous People in Taiwan’s Special Forces
Steven Bernstein 柏書偉/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系碩二/傅爾布萊特(Fulbright)獎學金者 研究生
摘要
Although Indigenous people in Taiwan constitute only 2.4 per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they are overrepresented in the military, with official figures indicating nearly 7 percent of career soldiers are Indigenous. In the special forces, Indigenous representation is even more pronounced, with estimates ranging between thirty-five and fifty percent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uni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underlying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large-scale overrepresenta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 in Taiwan’s special forces. This will include investigating two key aspects: 1) why Indigenous people are selected by recruiters to serve in the special forces in such high numbers; and 2) what motivations and desires compel Indigenous people to pursue such a career path. This research will be qualitative and utilize numerous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Indigenous members of Taiwan’s special forces. Research participants will come from all four major branches of the ROC Armed Forces: Specifically, the Army, Navy, Air Force, and Military Police. The prospective findings can be organiz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 1) practical reasons, which include a) economic factors; b) educational factors; c) family history in the military; and d) social image; as well as 2) cultural reasons, which include a) experience operating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b) athletic prowess; c) the desire to be challenged physically; and d) a high perception of loyalty. Each of these reasons can be analyzed through their historical contexts. This study may also address the implications of viewing Indigenous people as “natural soldiers,” and why Indigenous people rarely advance to high-ranking positions in the military. Additionally,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s why Indigenous people decide to join the special forces may help explain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Indigenous identity formation in Taiwan. "
關鍵字:特種部隊、原住民、從軍
客家宗族祭儀的性別平權: 姑婆回家了
戴正倫/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研究發展組助理編審
摘要
本文是透過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簡稱客發中心)近年完成的紀錄片-《廳下火》,說明如何由影像紀錄作為策略,反省傳統「姑婆不能上神桌」風俗習慣,促進祭儀中的性別平權。北臺灣客家有些宗族在近二十年來努力下,歷經宗族內部強力反對與衝突,終於能在祭祀祖先的公廳設立姑婆牌位,或將姑婆骨灰迎回祖塔安奉,讓過往未婚早夭的女性(俗稱姑婆),能夠回到原生家庭享受後代香火供奉。
紀錄片《廳下火》主要目的,是梳理這一段姑婆入祀宗祠的過程。嘗試跳脫出傳統宗族以「男性」為主體的觀點,透過當代客家宗族未婚早夭女性入祀宗祠議題的討論、女性參與宗族事務的角色、在台灣同婚法制化與少子化脈絡下,宗族要如何面對社會變遷的挑戰等諸多面向,來反思以父系繼嗣為主體的宗族觀念。客發中心作為博物館,透過拍攝紀錄片作為推動祭儀中性別平權的媒介,期待以現今客家宗族姑婆入祀宗祠議題,讓傳統「姑婆不能上神桌」風俗習慣能逐漸改變,善盡博物館推動平權的社會責任,讓臺灣更進一步邁向性別平權的社會。
關鍵字:客家、性別平權、紀錄片、廳下火
2023年哈爾格薩國際書展:建構和平的在地努力
林謙/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生
摘要
索馬利蘭(Somaliland)1991年自內戰中脫離索馬利亞(Somalia)獨立建國之後,雖然一直以其相對和平的政治秩序為傲,然而該國人民也擔憂國家地位未獲承認、經濟發展停滯、基礎設施缺乏、邊境衝突等會使國家失去和平。只不過,在這兩種對和平的主流論述之外,該國文化界還有另一種對和平的看法。索馬利蘭知名學者Jama Musse Jama先生就主張:文化建設是建構和平與國家建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索馬利蘭戰後建國之後,有別於許多立場保守、主要來自於沙烏地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力量的進入國內提供援助,他透過重新探索索馬利本土文學和藝術,並取得海外索馬利人的支持,以推廣本土藝文作為建構和平的手段。他在2008年開辦一年一度的哈爾格薩國際書展(Hargeysa International Book Fair)、2014年成立哈爾格薩文化中心(Hargeysa Cultural Centre),一方面推展本土藝文,另一方面也刺激人們關注各種公共議題。筆者透過參與觀察在哈爾格薩文化中心舉辦的2023年哈爾該薩國際書展,並訪談書展的參與者,希望可以更深入了解如何以書展和文化中心作為建構和平的手段。
關鍵字:索馬利蘭戰爭、哈爾格薩國際書展、建構和平
敢曝(camp) 美學作為酷兒反抗同性戀正典化的高亢聲音
丁冠惟/高雄中學學生
摘要
"Camp一詞首次被使用的紀錄是1671年《司卡班的詭計》劇本中,指虛張聲勢、故弄姿態,而Susan Sontag在Notes on Camp一文中寫出了58個敢曝(camp)的解釋,顯現敢曝是一種難以被結構性討論的詞彙,其本質便是混沌不明的、反秩序的帶有達達主義色彩的存在。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敢曝(camp)美學開始走入同志社群,扮裝皇后(drag queen)使用各種混雜、拼貼的文化素材建構一種高調的、誇張的、嘲弄的審美文化,敢曝美學與酷兒文化密不可分,兩者皆尋求一種歡樂、挑釁的現身姿態,拒絕主流文化的強力收編。
而在台灣同婚法制化,同志議題逐漸進入主流視野的過程中,同性戀正典化作為一種策略,試圖透過迎合傳統異性戀與父權體制的典範得到政治資源,使得同志社群內部出現一股往主流靠攏的壓力。
本研究則試圖探討酷兒主體運用敢曝文化在結構下的能動性與對抗性。
關鍵字:敢曝(camp)、酷兒(queer)、同性戀正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