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人類如何想像?如何記憶?如果我們不是簡單將想像視為文化的替代詞,也不是將記憶視為歷史的替代詞,那麼人類學的田野工作,可以如何觀察人類的想像力與記住的能力?
「想像與記憶」兩個場次的作者們,以Bergson圖像、知覺與記憶的觀點為出發,參考近年來想像人類學的理論發展,諸如Sneath, Holbraad, Pedersen(2009)想像技術的不確定性、Belting(2004) 圖像人類學對於身體媒介與記憶地方的觀點,以及Severi記憶與思想人類學的提案(2018)等,就各自在不同田野場域所觀察的民族誌材料,企圖解釋人類想像經驗與記憶經驗的關係形式與連結性質。
第一場次的五篇論文,探究「身體記憶、存有與主體想像」的關連,包括虞開元的手紋、洪伊君的凍卵、牟珮萱的Cosplay、陳憶玟的酒吧、李嘉霓的夜香工友;第二場次的四篇論文,探究「記住地方、知覺與想像主體」的關連,包括李威宜的遺產、錢乃瑜的博物館、劉韋廷的聖山、葉采軒的家譜。
關鍵字:圖像、存有、投射、知覺、指引
籌組人*及主持人◎
李威宜*◎/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班暨人類所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記住檳城:論建築師陳耀威的遺產圖案學
李威宜/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班暨人類所副教授
摘要
建築師陳耀威是護衛檳城遺產的靈魂人物。他運用策展、攝影、紀錄片等記憶裝置,生產了讓人們記住檳城的生動影像。我將就陳耀威在檳城成為世界遺產地之前所籌畫的藝術展覽和攝影作品(例如戀戀檳城),以及在入遺之後拍攝的紀錄片(如Rojak混雜)和掰逆攝影(Panicrama)等圖像生產案例,解釋他如何讓人們能夠記住檳城的想像技術。我將使用法國人類學家Carlo Severi記憶藝術(Art of memory)與現身指引(indices of presence)等分析概念,討論陳耀威如何指引觀者共同投射一種遺產身分的現身圖案,打開一種獨特的遺產圖案學的發聲條件。
關鍵字:遺產圖案學、遺產身分、想像技術、記憶藝術、現身指引
想像製作術:從臺史博兒童廳火車劇場更新版的影像作品生長史談起
錢乃瑜/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生
摘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兒童廳火車劇場,是體感環境上模擬搭上一輛列車,帶著兒童觀眾展開一場穿梭旅程的影像劇場形式,過去十年是以「穿越臺灣史」為主題,然而預計於2024年登場全新版本,改以「臺灣感官/五感想像力」為故事核心。 這個新版本從發想到創作執行經歷過數次翻盤,從一開始聚焦於探討「什麼是臺灣模樣?臺灣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到後來將命題定調在「什麼是屬於臺灣的感官?臺灣感官可以開創什麼樣的創造力?」進入到設計製作時,對於影像中「感官素材」的盤點,更涉及「臺灣記憶圖像」的架構判斷與揀選,而這些記憶圖像材料又如何透過創作行動者揀選、組織、拼裝起來?本研究認為,這支兒童影像作品的「製程生長史」,反映了不同的創作行動者倚藉各自的專業技術生產想像判斷,並進行角力溝通的歷程,更涉及臺灣記憶材料的機制揀選與組裝。 本研究預計從這一支影像創作的發想到製作歷程,探討不同創作行動者的想像技術如何影響作品「版本/文本」的生長及演變?想像力與想像作為一種「技術」,如何在展示製作歷程中產生作用又如何涉入在記憶的形塑詮釋當中?本文將以此影像製作案例回應當代想像人類學的課題。
關鍵字:博物館、圖像創作、感官、想像力、展示技術
返山:Mabatuan山野教育復返/反赴泰雅想像
劉韋廷/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本文研究對象為一所嘗試透過推行山野教育,使學童貼近泰雅族文化的——Mabatuan小學。Mabatuan小學山野教育始於二十三年前桃芝颱風,一群救災志工思考除了物資上的協助之外,怎樣才能讓部落有新的希望。志工將目光轉向學校,這群代表部落未來的孩子們。擁有許多戶外及探險活動經驗的志工團們,再與校方、部落討論過後,認為走進泰雅族聖山-傳說中泰雅族人祖居地的Papak Waqa(大霸尖山)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不過期間歷經了多次部落、校方環境等異動,六年前才再次回到朝聖之旅的軌道中。
從畢業儀式性之一年一度朝聖——攀登Papak Waqa (大霸尖山)之旅之中,發現朝聖之旅帶來的收穫,不該只是一次性的感動。於是校方開始設計了許多民族課程及山野課程的規劃。因應四季變化選擇的山野教育地點,不同空間層次(中央山脈北段、中央山脈南段)的山野踏查,各類型山野知識的擴充及部落耆老論述的環境教育⋯⋯等各方面的建構,嘗試讓學生及參與其中的人,甚至動員部落,進行所謂的返山行動,是復返亦是反赴,如編織,緯線來回穿梭之間,織出一片泰雅圖樣。
山是一個指向,是溯源、是現在、也是未來。從Papak Waqa (大霸尖山)為起點,參與其中的行動者作為開展的線,透過行動者與環境的各種交互作用,讓Mabatuan山野教育擁有一套回應泰雅族的想像。
關鍵字:山野教育、泰雅想像、復返/反赴、泰雅族教育
在記憶中追思(kipaenetj):maljivel部落家譜建構的銜接與想像
葉采軒/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2023年,我與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部落青年與耆老,從日本殖民時代的除戶謄本、國民政府時期的戶籍謄本資料出發,與村內的maljivel(馬里弗勒)部落的多個家族進行家譜交流。在交流中,各個家族的敘事主體探訪過去記憶,並在過去與現在的往返之中修正家譜資料。他們在現下手指家譜、遙想過去,成就多份家譜之建立。
部落家譜建構,涉及到從日本與國民政府的戶籍文本進行繁雜的多重轉譯,輔以家族本身的記憶與生命敘事作為家譜建構的血肉。敘事主體端詳家譜時,不斷回訪記憶中的vuvu(祖父母)、aqidung(曾祖父母)、kakavic(高祖父母),顯現出時而斷裂時間性;同時,敘事主體也在話語之中不斷召喚出記憶,在不同語言的戶籍文本中執行對照工作,試圖銜接戶籍文本與記憶中的家譜之間的矛盾斷點。在本研究中,我將從maljivel部落各家族的敘事主體出發,從兩個面向分析當代部落家譜建構:當敘事主體在參照不同轉譯文本時,如何從斷裂的時間性與自己的記憶去回應文本之間的斷裂?再者,敘事主體在嘗試銜接斷裂之後,又如何以「追思」(kipaenetj)的角度來理解自身對家族的想像?
關鍵字:嘉蘭村、部落家譜建構、記憶、時間性、想像
評論人
Teri Silvio(司黛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洪伊君/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生
虞開元/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