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人類學近年來對於非人生物、人造與非人造物,以及其他不一定具有物質實體的存有,有越來越多的關注,並且尤其聚焦在這些存有涉入人類社會構成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即使並不一定來自生物,也往往會與物的生命或活力的說法並陳,例如Appadurai所謂物的社會「生命」史,或者晚近Jane Bennett所說的顫動物質(vibrant matter)。由此而言,能行動並促使人類行動的能力,與該存有是否被經驗為活著或視為生命,似乎具有隱微的關聯。同時,若反過來看,似乎也可以問,那麼人所謂非人存有的「活著」或「生命」又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樣的理解又如何萌生人與非人存有共在的經驗,而後者正是近年人類學的萬物有靈論(animism)的關注。於是,這場panel試圖編織環境人類學有關萬物有靈論的反思,以及物質文化研究對物的能動性(agency)的長期關注,探討非人存有如何被人經驗為有生(animated)、能動,甚至活著(living)?並期望能進一步探討這些對存有狀態的描述之間,如何可能相關聯?四位發表人研究領域各異,橫跨原住民族與漢人、文化傳統與當代現象,我們將透過各自的田野經驗來與這些與「活著」有關的詞彙相對話,訴說人們如何與非人存有共存、共在的故事。
關鍵字:萬物有靈論、物的能動性、生命、非人存有的生死
籌組人*及主持人◎
饒祐睿*/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生
蕭冠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
張正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謙遜的獵殺:試論特富野鄒族狩獵活動中的生死與神靈
蕭冠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
摘要
這篇文章以einu為基礎,首先,以我所記錄與經驗過的獵食(predation)相關的田野材料為思考的對象,反思:在狩獵與被獵的獵食關係中,被獵者的生命是怎麼被對待與處理的?這包含:在被獵者生命逐步逝去的過程中,被獵者對於獵食者的回應是什麼?獵食者(包含獵人、旁觀者──本文將會著重在狗的回應)怎麼回應與處理被獵者的軀體與生命?我將這些對他者之死以滋養自身的回應稱作「生死之重」,並強調是這些回應的過程讓這些死亡對生者有了意義,並永遠(而沉重)地連結著生者。
接著,我探討對於狩獵最重要的神祇a'ke-mameoi到底是什麼?我承繼新泛靈論對於關係的討論,卻也批判其將神靈化約為關係,而忽視了特富野鄒人認為a'ke-mameoi的真實性。我試圖還給神靈其應有的存有論地位:神靈可能是人們創造(命名),但在祂們出現之後,祂們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與歷史,是貨真價實的存有,人們也認真地與其互動。
最後,從認真看待當地人(taking people seriously)對於a'ke-mameoi時的各種行為、以及很重要的「謙遜、尊重」的態度。透過民族誌資料指出,這種謙遜不是一種聽天由命的消極,反而是積極地完成各種自己應做之事後的任然。在山林或是更大的世界中,雖然人們只是a'ke-mameoi所看管的土地的過路客,但聽天由命並非與山林中的各種存有互動的正道,而是做好那些正確的行為,並謙遜地對待這土地上與自己連結的一切。einu是對大於自己的世界的謙遜與尊敬。
關鍵字:新泛靈論、土地神、互惠、關係
與活沙共在於海陸之際:從雲林近沿海漁民與沙的日常交會談起
饒祐睿/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生
摘要
雲林沿海沙洲近年向陸飄移、高度逐漸降低,造成沿海地貌改變與漁港功能限縮。對於這樣的變化,漁民雖然會提到六輕等工程結構物改變海流造成的影響,卻不會簡單歸咎於此,他們說,海上的沙本來就是「活沙」,很會「跑」。但問到沙為什麼會是活沙時,他們往往不是解釋其如何具有自主意識,而是以自己如何在海上見到沙被流水與風帶動,或者其造成的海底地形變化如何干擾了他們的海上工作。古典人類學累積不少萬物有靈論(animism)的紀錄,近年研究則關注是在什麼樣的互動情境裡環境作因會人被認為有生命或靈性。然而,活沙的例子顯然不同於具有靈性或人格的「有生」(animated)之物。那麼,應該如何理解「活沙」,「活沙」又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反思?本文借用有生性階序(animacy hierarchy)作為理解漁民所謂活沙的詮釋工具,嘗試理解被漁民說是「活」的,活動能力卻不被視為內在特質的活沙,是如何浮現於漁民海上工作的交會經驗裡,沙擺盪於環境背景和前景之間的變動性。這樣的詮釋並不將「活沙」化約為人的投射,而是藉由指出沙如何因其物質性,在漁民來往於海陸之間,構作自己的日常生活韻律的同時,是個共生但又需要持續協商,因而「活著」的存有。
關鍵字:海洋人類學、萬物有靈論、漁業勞動、有生性、海岸地形
布與人的生命交織:淺談排灣族夾織喪巾布的能動性與魅惑技藝
吳昭潔/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博物館典藏許多以排灣族夾織技法織成的喪巾布。傳統上這類型的喪巾布由排灣族貴族於服喪時所穿戴,此類型的喪布以繁複且瀕臨失傳的夾織技法製成,美麗細緻。如此珍稀且特殊的物,因部落轉宗與社經環境轉變而大量進入博物館。過去博物館中的文物被視為靜態的標本,以部分代表著背後的文化脈絡。然而本文欲以排灣族夾織喪巾布的例子指出,這樣的想法忽略了傳統織布本身就是經營生活的一環,栽種與採刮苧麻的過程和環境互動,整經與交換線材的過程和社群連結,織成布之後織紋所象徵的社會身分與穿戴的場合顯現的權力與靈力,均顯現布如何與生命交織。本文透過魅惑技藝(technology of enchantment)的概念,討論喪巾布在社會過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由個人的能動性(agency)創造並建立各種社會關係。換言之,本文不只將物件作為文本詮釋,而是運用此概念討論使用者眼中喪巾布的魅惑性是什麼。
關鍵字:物的生命史、排灣族喪禮、文化復振、織品研究
滿溢情感之物:角色的有生性、物質形式與情感
許凱淳/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生
摘要
要怎麼談論遊戲、漫畫與動畫角色的生命?角色顯然不是無生的(inanimate),又與實存的生物不同而不能說他們擁有生命。在去年發售的《寶可夢朱/紫》遊戲中,有四隻災厄之寶的寶可夢是由人們對古物的高強度情感附著於物質之上而生的,透過這個由電玩遊戲文本而來的古物原來是寶可夢的驚喜,我認為可以幫助我們去想像與理解玩家與媒介物之間的關係。人對於角色的情感投入使角色變得有生(animate),而乘載情感的媒介物之形式與性質則決定了人的情感投入以及有生性樣貌。在這篇文章中,我以寶可夢電玩遊戲與寶可夢集換式卡牌遊戲中玩家與角色之間相遇的三個時刻來試圖追溯角色的有生性與生命在電玩以及卡牌這兩個媒介是用什麼方式被建構以及被玩家所感受的?在電玩世界作為資料存在的寶可夢角色以及作為一張張卡牌存在的寶可夢卡之間具有什麼樣的關係,在不同媒介轉換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透過對電玩遊戲與卡牌遊戲這兩個媒介中所揭示的人與角色,以及人與角色的媒介物的關係與互動的初步分析,我期望能夠拓展人類學對於同時作為資本主義商品與情感投入對象的角色媒介物的認識與想像。
關鍵字:遊戲研究、物質形式、情感、媒介的人類學研究
評論人
謝一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