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全球戰爭危機升溫,台灣與亞太地區的各個國家與群體也陷入必須思考如何重新佈局國家安全戰略的新局面。夾在中國與美國兩大強權之間,戰爭通常被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以國家為單位的論述所理解。本論壇的四篇文章,則以戰爭之下個人與社群的角度,探究軍事與民間的模糊地帶、個人如何感知與實踐,以及群體如何採取行動。吳易澄的文章透過自我病誌的疾病敘事來建構自我認同,指出在中國侵略危機下,恐慌症作為一種身體化的情感政治實踐。劉文從參與台灣民間民防田野的初探,以「感官」與「安全」兩大概念探索民眾如何參與並實踐備備戰知識、技術,以及成為「防衛共同體」的意志。溫賈舒與彭保羅從公民社會與國家之關係的角度切入探討台灣民防團體出現的歷程,透過訪談各團體的創辦人分析民防團體與國家之間的「敵對性」與「合作性」,發現。將視角從台灣轉到鄰近的日本,謝竹雯的文章以日本橫須賀市針對駐日美軍軍艦舉辦的核能防災演習為例,探討軍事基地周邊社群的日常生活、安全與不確定性。四篇論文將從社會科技想像(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的框架,討論「準備」(preparedness)的不同層面與身體感,包含:心理、知識、技術、空間與物質。希望藉由本論壇橋接人類學與相關人文社會科學談論戰爭的理論與方法,從每位作者的田野經驗與自我反思,重探防衛的可能、情感與地緣政治的關係、軍事與日常生活的邊界,以及個人在戰爭之下/之前的能動性。
關鍵字:準備、民防演習、戰爭、軍民關係
籌組人*及主持人◎
劉文*◎/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只怕萬一:初探駐日美軍核動力軍艦的軍民防災演習
謝竹雯/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開始透過建立遍佈世界的海外軍事基地來維持符合其軍事、經濟與政治目的的軍事力量投射;即便在冷戰結束之後,視中國崛起為新的區域性安全問題的美國仍持續在日本部署軍事基地,日本成為目前承載最多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和美軍的國家。本研究聚焦的駐日美軍橫須賀基地,既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第七艦隊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美國在海外唯一的航空母艦母港,更是第一個有核動力航空母艦永久住紮的日本港口。有鑑於日本是歷史上第一也是唯一經歷過核子武器實戰轟炸的國家,而美日雙方是二戰時原子彈的投射國與被爆國,2008年美軍部署核動力航空母艦至橫須賀時引起民間強大的反對聲浪。為此,美日政府雙方舉辦了一系列的安全宣導、放射能數值監測,並進行了軍方和民間的防災演習等配套措施。本研究將以2022年參與觀察橫須賀市政府針對美軍核能軍艦舉辦的核能防災演習的田野資料,佐以相關報導與歷史檔案,透過安全感官(security aesthetics)的概念,探討軍事基地周邊社群的安全與不確定性(security and uncertainty)。
關鍵字:演習、核能、美軍基地、安全、不確定性
成為防衛共同體:公民民防運動中的備戰實踐與安全感官
劉文/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摘要
近年來中國國力不斷提升,自習近平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之後,侵略台灣的軍事野心也逐年增強。2022年2月24日俄國侵略烏克蘭震驚全球,這場戰爭也深刻地引響並改變了台灣的社會,由民間發起的民防課程也相繼成立,甚至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民防組織以實際的技巧演練,增進民眾的備戰知識、技術,以及成為「防衛共同體」的意志。有別於冷戰時期由國家主導的民防訓練將民眾作為「總體戰」下為軍隊服務的客體,近年民間崛起的民防組織更強調民眾作為「全民防衛」下的戰略主體,提倡軍事知識的民主化與透明化,並以日常的準備訓練民眾如何管理因全球不確定性與地緣政治衝突之下所產生的情感焦慮。從參與台灣民間民防田野的初探,本篇論文將以「安全感官」(security aesthetics)這個概念,探討本體不安全感(ontological insecurity)、備戰(preparedness)以及情動政治(affect)三者的連帶關係。從批判心理學的觀點,我提出「焦慮」這項情感的能動性,以及民防參與者如何從團體的行動中,將情感社會化並且重新賦予不同層次的意義。
關鍵字:民防、本體安全感、不確定性、備戰
想像家園:一個醫療人類學徒的恐慌敘事
吳易澄/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本文是一篇自我病誌,透過病者的主體敘事,以及其同時作為一名精神醫療工作者與人類學徒的反身性書寫,以恐慌症的戰爭隱喻,勾勒一名台灣公民二十年來思索家園所在的歷程。醫療人類學的關懷往往聚焦在疾病的社會文化成因與其受苦者的主體性,本文採取把自己作為方法的批判性書寫,從一名醫學生目睹美國向阿富汗宣戰後的恐慌發作說起,記述政治理念如何貫穿在其疾病歷程之中;作者從現實與夢境中思索疾病的意義,並採取與病共存的策略,作為重新建構自我認同的方式。作者的恐慌症狀,一方面反映了一個台灣人在殖民歷史以降對台灣國族命運的存在焦慮,也成為政治理念衝突的投射。本文將處理三個重點,首先是以病情為主軸的自我病誌,描述從一個醫學生對恐慌症狀的恐懼未知,到成為醫者後認識疾病並且尋求療癒的過程;這過程也記述作者如何與病者身份自我協商,反思醫療的極限並重新賦予疾病意義。再者是對於疾病隱喻的反省與批判;作者從文獻梳理人類學者Ruth behar與社會學者Jakie Orr的恐慌敘事,並以自身思索恐慌症象徵意義的歷程來回應,強調疾病隱喻雖有可能成為一種污名的動員,亦有可能是建構自我認同的起點。最後,本文探討疾病經驗與政治理行動的關聯,指出恐慌症作為一種身體化的情感政治實踐。從反對阿富汗戰爭到反中國侵略的行動參與,作者陳訴對台灣的國族命運的情感轉向,包括政治立場的自我辯證,以及對於家園的想像的變與不變。
關鍵字:恐慌症、自我病誌、疾病的隱喻、反戰、反侵略
Blurring Civil-Military Boundaries: The Emergence of Grassroots Civilian Defense Preparedness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溫賈舒(Josh Wenger)/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彭保羅(Paul Jobin)/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摘要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mergence of grassroots civilian defense preparedness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from a social movement perspective. Before the Ukraine War focused attention on Taiwan’s capacity to resist a PRC invasion,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CSOs) offering wartime emergency response classes and weapons training with toy airsoft guns had begun springing up in Taiwan’s society. Civil defense is usually state-led and Taiwan presents an interesting case of civil society actors taking the lead in prepari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 for war. This paper focuses on several activist-led organizations providing civil defense education which constitute a nascent resiliency movement. We first show how a resiliency deficit in Taiwan in the face of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threat created condi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these organizations. We then draw on interview research with the organizations’ leaders and analysis of their social media posts to understand their motivations and how they frame collective action. We suggest the goals of their activities reach beyond teaching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civil defense to building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by mobilizing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aiwan’s security. Their movement is an iteration of social resistance against China which extends in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domain,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dominance of security policy by remnant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state. The final section of the paper ass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faced by the movement, including US influence, civil-military debate, and partisanship.
關鍵字:resiliency, civil defense, social movement,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national identity
評論人
楊子樵/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