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張珣◎/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兼所長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臺東地區天主教與原住民族群遇合的歷史過程
葉淑綾/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摘要
在筆者之前長期對阿美族天主教化的歷史過程進行資料收集和研究議題發展的基礎上,這個研究除了持續進行田野調查工作之外,也將仔細爬梳教會相關史料,預計在這些田調和史料的基礎之上,將調查範圍擴展至白冷會傳教的台東區域,訪談推動天主教信仰的神父、修女、義務使徒和相關傳道人員與教友,透過他們來了解天主教在這個區域的發展歷史,教會信仰和實踐如何因應當地社會文化而有獨特的發展與創新,亦即福音與文化如何對話,教會組織和動員教友的方式等。再者,關於這個區域顯著的聖母信仰與活動,將是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也將對兩性參與教會事務的差異,相關教義信仰與實踐性別化的過程等面向進行調查。過去從調查地方教會和訪談熟識的地方教友出發,從下而上進行對天主教傳教過程的認識,目前將從更大區域範圍的教會組織如白冷會和修女會出發,進行史料的爬梳與相關神職人員的訪談,從上而下進行梳理,以對天主教信仰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對話,以及地方教會實踐與更大政治經濟體系之間的關連,有更為完整且細緻的認識,進而對基督宗教與原住民族遇合的歷史過程有更深廣的分析解釋。
關鍵字:原住民族、天主教、白冷會、聖母、延續與變遷
人與神的最初協議:以《中心與邊緣:薩滿教的社會人類學研究》為討論中心
梁右典/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
摘要
本文以I.M.劉易斯(Ioan M. Lewis)《中心與邊緣:薩滿教的社會人類學研究》為討論中心,首先,觀察「薩滿」的研究內涵,爬梳學術史脈絡,觀察該書對於伊利亞德將「薩滿教和神靈附體分開的做法是否正確」的問題,以致於對於「薩滿教」能有進一步認識。其次,以「薩滿」作為一種研究進路,如何「透過對附體和神靈系統如何作用於社會變遷的歷史研究」。最後,將「薩滿」置於社會人類學視野之內,是否具有普遍性的跨文化現象,以致於對於「超越」作出不同形態的解釋。基本上,是以圍繞本書開展議題,對於原始宗教與社會文化的面貌的關係作出較合宜的現代詮釋。
關鍵字:薩滿教、社會人類學、神靈、跨文化、劉易斯
迴返自身:另類場域之宗教人類學課程建構
劉韋廷/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十九世紀英國泰勒爵士(Edward Burnett Tylor)開啟宗教人類學先河,探討宗教起源,影響佛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對巫術(magic)和宗教彼此有相似又不同的性質,後來的馬凌諾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建構田野調查方法,形塑宗教人類學理論框架,從參與觀察貼近宗教人(homo religiosus)世界。此學科乃當代宗教學系在課程設計不可或缺的角色,學生從中養成如何在宗教場域調查,進而更瞭解自我與他人關係。筆者出身宗教學系,歷時二十年,從學習者轉變為教學者,學習過程中宗教人類學不曾缺席,提供理論與實做雙重視野。本文透過自我敘說、學習反饋等面向,分析宗教人類學課程設計在臺灣高等教育有其重要性,特別是培養宗教學系學生之觀察力與敘事力,兼具本土關懷與國際視野。
關鍵字:宗教學系、宗教人類學、田野調查、自我
評論人
張珣/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兼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