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人類如何想像?如何記憶?如果我們不是簡單將想像視為文化的替代詞,也不是將記憶視為歷史的替代詞,那麼人類學的田野工作,可以如何觀察人類的想像力與記住的能力?
「想像與記憶」兩個場次的作者們,以Bergson圖像、知覺與記憶的觀點為出發,參考近年來想像人類學的理論發展,諸如Sneath, Holbraad, Pedersen(2009)想像技術的不確定性、Belting(2004) 圖像人類學對於身體媒介與記憶地方的觀點,以及Severi記憶與思想人類學的提案(2018)等,就各自在不同田野場域所觀察的民族誌材料,企圖解釋人類想像經驗與記憶經驗的關係形式與連結性質。
第一場次的五篇論文,探究「身體記憶、存有與主體想像」的關連,包括虞開元的手紋、洪伊君的凍卵、牟珮萱的Cosplay、陳憶玟的酒吧、李嘉霓的夜香工友;第二場次的四篇論文,探究「記住地方、知覺與想像主體」的關連,包括李威宜的遺產、錢乃瑜的博物館、劉韋廷的聖山、葉采軒的家譜。
關鍵字:圖像、存有、投射、知覺、指引
籌組人*及主持人◎
李威宜*◎/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班暨人類所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Vuvu的手紋刺在我手上:來義鄉排灣族傳統手紋記憶中的存有想像
虞開元/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近10年來,來義鄉排灣人的傳統手紋與身紋,逐漸從落入永恆遺忘的時代命運中脫身,轉變成來義鄉族人們眾所矚目、熱切追尋的文化傳統。關於傳統手紋與身紋的調查、紀錄、討論與復振,似乎成為與排灣歷史書寫並進的一個抵抗遺忘的社會過程——人們總說,一看到手紋就知道你(/我)是誰、從哪裡來。我將從傳統手紋作為銘刻於身之「記憶的藝術」,分析排灣人在端詳手紋時由圖案、次序、專名與敘事交互運作的思想過程,藉以勾勒由手紋助記與指定的關係性存有圖像。進而,我將指出身體在此的重要性:當祖先的手紋從雕刻、相片、書籍、繪圖等圖像媒介,轉而刺在受紋者雙手上之後,祖先存有之姿將經由受紋者的存在現身於世。祖先存有與自身存在的重疊與照見,促使受紋者對自身存在予以叩問、投射與想像。
關鍵字:排灣族手紋(veci’ nua lima)、記憶的藝術、想像、關係性存有
從〇開始:凍卵時刻的女性想像
洪伊君/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生
摘要
凍卵是女性於人生特定時刻抵禦身體時間性的策略,隱含著一系列想像與思考的運作。當女性藉著生殖技術,在自己的人生別上凍卵時刻,作為生命與身體部分碎片的卵子,成為顯著的實存,能召喚出各種不可見、不可得的事物。凍卵女性似乎擁有了某種超越侷限的能力,讓自己明確地位於「之間」或「閾限」,模糊但充滿可能地朝向開放性的想像時空。
這種開放性的想像時空,涵納的不僅是未來,還有過去。凍卵作為各種關係與事件交纏下的節點,端詳時召喚出的敘事穿梭於生命各個場景。她們這一副副經歷各場景、體會年歲痕跡、受夢境擾動、感知害怕與痛苦、愛與別離,仍願意為想像付出代價的活生生的身體,形成主體跨時空的延續與連貫。 這份研究將與數名凍卵女性一同端詳生命中的凍卵時刻,以敘事、回溯痕跡、再製場景圖像等方式,召喚出這一時空之旅的各種身體感知與想像,呈現對〇的各種投射,以及投射下成形如結晶般的主體生命。
關鍵字:凍卵、時間、身體、圖像、想像
Cosplay身體的圖像生產與記憶
牟珮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在角色扮演玩家卸下扮裝以後,影像作為顯見的物質痕跡,成為角色扮演玩家未盡的cosplay表演。本篇研究聚焦在一位角色扮演玩家的作品和經歷,玩家的生命狀態和原作作品的角色故事相互地纏繞、共振,並交融成圖像,玩家用身體演繹角色的形象,在cosplay影像的生產過程,則讓交融的圖像逐漸顯影。cosplay影像的生產是漫漫之路,從玩家開始扮裝以前,影像的設計和構圖不斷涉入玩家和角色的生命故事,在鏡頭捕捉成像以後,影像的後製和流通則延續這個過程,讓cosplay影像成為生產記憶和圖像之所。在半公開的網路平台,影像的每一筆編輯和註解,粉絲同好的每一則留言回應,邀請著玩家的記憶和想像復返,並開啟交流的可能;另方面,原作作品的敘事推進和再詮釋,將cosplay影像以及與之交融的圖像和記憶,一次次地置於不穩定的待更新狀態。
透過cosplay圖像生產的分析,我希望探討角色扮演玩家和角色的生命故事,如何跨越維度的差異,讓彼此的時間相互糾纏;而在玩家的自我圖像、原作的敘事推進、以及網路鄰坊的互動等物質基礎,又如何顯露出影像的歷時性變化,讓這些變化一次次地參與和影響玩家的想像和記憶。
關鍵字:Cosplay、身體、圖像、記憶、時間性
重溫這個感覺:酒精的身體記憶與再現
陳憶玟/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在酒吧裡喝酒的酒客常常迷戀於喝酒的感覺,這種感覺對他們來說既無法清楚說明又無法輕易忽視。他們喜歡與朋友一起喝酒、大笑的感覺,且這個感覺不斷的在日常裡成為他們的嚮往。酒精的攝入像是讓身體成為記憶的工具也是記憶的容器,同時也是生產記憶的場所,它讓身體記住了此刻的感動、人群情感的共振。而這樣記憶圖像不斷的在他們生活中再現,在掙扎、苦痛、歡樂、悲傷和懷舊的情感中被聯想、被觸發。如果酒精是一種想像的技術,它開啟了充滿瑣碎的生活場景裡想像的空間,像是帶來希望與寄託、像是對美好事物的眷戀,也像是繁雜日常裡的解藥。透過在酒吧的民族誌工作中,我將以店長小琪的案例來說明酒精體驗是如何在身體內形成感覺(sensation)圖像,這個圖像又如何與人群間的情感流動產生聯繫,而最後銘刻於身體上形成圖像記憶並等待著再次召喚的時機。
關鍵字:酒精、物質體驗、情感、身體記憶
以潮興大伯公記住夜香工友
李嘉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碩士生
摘要
檳城夜香工友在2015年因讓路給地方發展,經過多番協商並在“大伯公”的同意下,從歷經百年歷史英殖民時期所建造的舊宿舍遷出,入駐政府與發展商所建造的新空間,並將之以「潮興大伯公」命名。 過去,在「潮興公司」內所祭拜的大伯公是潮州惠來社群南遷時,從家鄉攜帶而來的香火。他們落腳檳城後再找師傅繪製出大伯公的圖像,並將其供奉在宿舍中,讓夜香工友們共同祭拜。筆者與夜香工友2014年至今的來往中發現,大伯公不只為一種宗教信仰,而能返照出夜香工友各自的主體想像。 此次書寫,筆者將大伯公視為一種記憶與想像的中介,並以兩位工友的口述和筆者在田野中所發生的相關事件來闡述說明。雖然工友們無論是訪談或在《去污》紀錄片的拍攝鏡頭前,都希望擺脫此職業與自身的關聯性,並認為 “倒夜香” 的行業應該隨歷史而逝,不該再被大家記住。而透過工友們口述的大伯公事跡中,我們了解到在其“照看”下,夜香工友因工作而所承受的歧視與污名標籤得以轉化;他們與其他南遷而來的移民一樣,是再普通不過以勞動為生的人;雖每日因工作所需而接觸糞穢,但他們也是愛乾淨之人。透過夜香工友對大伯公的記憶敘述,他們自身的故事得以現形,並獲得了再詮釋的可能。
關鍵字:夜香工友、大伯公、記憶、主體想像
評論人
葉采軒/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錢乃瑜/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生
李威宜/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班暨人類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