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誰是原住民?」的問題,是原住民族社群長久以來的爭論;然而,較少研究探討漢人社群是否/如何涉入原住民性。因此,我們以不同尺度參與原住民性的討論,並且捕捉漢人社群參與原住民性的意義與影響,從生命歷程、運動現場、語言行動等角度來回應:從原住民族青年的自我敘事,回觀求學歷程承受污名化認同的處境,試圖從漢族同儕與師長否定都市原住民身分的行動,探討漢族對原住民性的想像與隨之而來的情緒;在群體互動和法制面向上,藉由探究平權會與原墾農針對原運土地訴求的反制運動,來剖析漢族群在挪用與反動原住民性上的實踐,指出漢族群與原住民族間透過法律動員相互造就原住民性的動態過程;從文化自決的角度而言,原住民性時常被認為是一套以土地為主體的認同主張,土地宣言則是一組帶有道德前提和歷史詮釋的語言行動,進而乘載了不同群體的焦慮、期待,或不滿。藉由前述對於壓迫群體的反向凝視—即「漢人」如何涉入原住民性,以及其涉入對於既存的「墾殖者-原住民族」權力關係所帶來的變化—除了能更理解原住民性所具備的關係性內涵外,亦使得漢人優勢與墾殖結構顯影;進而從抵殖民的實踐出發,挑戰並拆解多元文化社會的幻象,重思對於族群關係與社會溝通的想像。
本場次原規劃3篇論文,應年會之請外加一篇〈當代原住民音樂創作者的原民性和現代性〉。
關鍵字:原住民性、原漢關係、土地、認同、抵殖民
籌組人*及主持人◎
莊嘉強 Kacaw Sapud*/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Ciwang Teyra◎/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從污名解放:從求學歷程反思都市漢人社群對原住民性的見解
Lahok Ciwko/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生
摘要
都市原住民是殖民歷史造成的非自願遷移所形成的群體,其後代子女的原住民認同發展在多元文化主義的社會氛圍下更為複雜。原住民認同需透過自我認同、原住民族社群認同以及主流社會認同所建構,然而,都市成長經驗往往較難有機會接觸原住民族社群,使都市原住民容易陷入社會對原住民的污名的認同處境中。本文以自我敘事為方法,指出自身的都市成長的對原住民記憶建構的歷程,其中,求學環境經歷漢人同儕與師長對原住民族的污名化認同,使自身原住民認同在拒絕接受原住民身分以及內化原住民污名想像中來回擺盪,接著,從個人求學歷程再回觀——主流群體以污名化的認同作為判斷「誰是原住民?」的功能與意義,最後,以自身在大學參與原住民大專院校社團,作為一種抵抗多元文化主義的途徑,透過脫離污名化認同以及再建構另一種原住民性的行動。
關鍵字:自我敘事、都市原住民、原住民認同、污名化認同、抵殖民
在法律中競逐原住民性:原運與反制運動的法律動員
莊嘉強 Kacaw Sapud/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摘要
2019年,「台灣山地鄉平地居民權益促進會」(平權會)再度上街抗議,並透過立法委員的協力進入立院進行遊說,訴求解編原住民族保留地;而距離平權會上一次躍上主流媒體版面,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然而,在平權會所缺席的二十年間,同樣以居住原鄉漢人權益為號召的「台灣原墾農權聯盟」(原墾農),亦在解編保留地的運動目標上持續努力—兩者並因應金針山濫墾的議題,於今年5月至台東縣政府動員名為「台東大會師」的集體陳抗。若認為原運仍在名為「還我土地運動」的馬拉松賽上前行,則我們也不能忽視這群始終在一旁緊追不捨的參賽者:他們可以是阻撓前行的敵人,也可以是刺激成長的競爭者。同時,對於原運而言,「法律」應被認真看待:它是協助前進的補給品,亦是阻礙發展的障礙物;它是決定賽程的遊戲規則,亦是參賽者所追求的目標—法律同時是社會運動的工具、動機、場地、規則與結果。 本文從法律動員(legal mobilization)的角度出發,觀察台灣原運與反制運動(counter-movement)的互動,探究法律、運動與反制運動者、社會三者間的動態互動,並進一步指出反制運動的出現,一方面使得原運無法輕易將政府與法律的支持視為理所當然,促使原運進一步釐清並闡述土地權利的意義,透過釐清差異的過程擴大、強化集體的認同,並提升公民社會中民主與法治的意識與實踐。另一方面,藉由反制運動中漢人社會對於原住民性的挪用與反動,彰顯台灣漢人社會與原住民族群間的墾殖結構,反思我國法律是否以及如何(抵)殖民。
關鍵字:原運、反制運動、法律動員、平權會、還我土地
向土地或是認同致意?作為語言行為的土地宣言和展演原住民性
梁瑜 Leeve Palray/康乃爾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在美加紐澳等國,土地宣言(land acknowledgement)已成為諸多公共活動的開場白。這些土地宣言內容各異,但多以列舉所到之處的傳統部族名稱、肯認其棲居歷史和殖民迫害,及鼓勵聽者了解並參與原住民族倡議等為內容主軸。然而,土地宣言在近年受到原民社群指出落入空泛的形式主義以及變相協助墾殖者「自我除罪」。對於部分漢人而言,「土地宣言」則是一套意圖重組社會秩序的道德語言,將他們從具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的社會剝除。在台灣,土地宣言至今卻尚未實踐。2023年在臺大校園的一系列對原住民族的歧視爭議激烈延燒,台大原住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小組向校方提出四大訴,其中包含要求臺大建置「向原住民族致意」的公共宣言,即以臺大為發語主體的土地宣言。本文將從爬梳土地宣言在白人墾殖主義中的歷史定位和社會角力出發,思考土地宣言於白人和原住民群體而言的情感效果,以及其對權力和認同感的敘事再現;並進一步思考,在台灣的原漢張力之下,土地宣言如何介入、挑戰、補充原住民和非原住民族群對自身和所處社會的歸屬感,同時也探索在土地宣言作為一種政治語言行為(political speech acts)時原-漢關係的同盟與不同盟的可能。
關鍵字:土地宣言、原住民性、歸屬感、情感、反歧視
當代原住民音樂創作者的原民性和現代性
林果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當代具原住民身份的創作人所產製的音樂正朝著跨文化的多重樣貌不斷發展。本文並非脈絡放置在梳理挪用的意涵,而是希望將音樂視為一種能夠滲透生活文化活動,並以音樂融合(Hybrid)與挪用而有意識地建構出一種敘事的概念,來探究當代具原住民身份音樂創作人是如何透過音樂創作,思辨自身原民性和現代性的複雜互動。由於原住民身分的仍有爭議,從法定內容而言,則是經過臺灣政府對族群的承認。若從認同的觀點探究,則還有更多關於族群文化根源的原生論,以及社會建構的關係。然而,認同是社會賦予的客觀身份,也可以是主觀認同(姚明俐,2018:193),因此,本文探詢研究對象時,著重的是音樂人於作品中展現的原民性。為了彰顯聆聽音樂時所感知的原住民意識,本文以深度訪談法探詢當代持續發行專輯的音樂人為主,以理解音樂如何成為音樂人與文化和當代社會對話的場域。透過這些原住民音樂人的作品,能夠體驗當代多元的原民現身。本文發現先聽見的是音樂本身,再者才是族群認同與意識。當聽者先聽見音樂,而後閱讀其內涵中蘊含的原住民意識,才能真正屏除刻板印象與偏見。
關鍵字:認同、原民性、現代性、音樂創作
評論人
Ciwang Teyra/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