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王舒俐◎/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韓國濟州島海女文化遺產:多重邊陲脈絡下的認同角力場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本文以韓國濟州島的海女文化做為例子,討論多重邊陲處境下無形文化遺產的(再)建構與認同的角力過程。在韓國,海女長期處於多重的邊陲地位,包含濟州島相對韓國本土的邊陲、儒家文化下女性地位的邊陲、以及陸地文化做為統治思維下海洋文化的邊陲。
韓國文化財廳在2013年12月表示將為海女文化申遺,次年3月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資料,2016年12月成功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本與韓國同時為海女文化申遺,但因為跨越多縣市協調不易,提交資料出現問題而未成功。海女文化申遺成為日韓之間的角力場。韓國重視海女有另一層原因,1932年1月,濟州海女們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而爆發全國規模最大的抗日運動,也是唯一的一次由女性主導的抗日運動,對於韓國人來說具有對抗日本的象徵性意義。
長期處在多重邊陲的濟州海女文化,因為韓日之間的政治角力而受到重視,然而不論是韓國或是日本,共同面對的危機是海女人數日漸減少與老年化。本文試圖討論海女文化與日本異他性(otherness)的關係,以及所面對的持續性(continuity)危機;同時,我也將討論主體意識強烈的濟州島民與韓國本土之間,對於海女文化的不同詮釋與認同的角力與爭議。
關鍵字:海女、韓國濟州、無形文化遺產、認同
臺灣民間信仰儀仗組的文化資產價值探索:以雲林六房天上聖母為例
徐雨村/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助理教授
摘要
臺灣各地重要神明遶境出巡時,常可見到儀仗隊伍,昭告神明即將到來,為神明開路與護駕。信眾需要聽從牌面指示,遵守秩序。平日儀仗組置於廟宇正殿兩側,彰顯其神聖威儀。據蘇峯楠的研究,「儀仗組」是「出巡隊列」係指沿襲自古代封建儀仗規制的廟會隊列單位,並不具表演性質。
雲林六房天上聖母是雲林縣的知名神祇,其主神並非安奉在固定廟宇,而是在爐主所製備的紅壇,由五鄉鎮市境內的五股輪值,於每年農曆四月中旬舉行「過爐」,將神像聖物搬移到新值年爐主的紅壇,這項儀式已於2017年獲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即使六房媽每年搬遷,依然有許多傳統文物留存至今,除了神像之外,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儀仗組,共有16組32對,製作年代從清光緒15年(1889)至民國53年之間,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古物的年限。
本文運用文物的歷史文獻、口述歷史訪談、文物攝影、科學檢測等研究方法,印證六房媽儀仗組所載年代、參與者的經驗、文物的年代等項。藉此彰顯儀仗組在臺灣民間信仰當中的物質文化意涵,闡明其年代考據及其歷史淵源、發展歷程與當代的文化資產價值。
關鍵字:文化資產、儀仗組、雲林、六房天上聖母、物質文化
從原創基地臺之編織與圖樣案件談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之侷限與發展
童靜瑩/國立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摘要
2007 年通過「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時,人類學家林開世(2007)曾從文化保護對文化保存及活化的限制,以及族群疆界之政治建構、族群間互動和採借的實際面向提出反思。主管機關原住民委員會依執行辦法進行採認後,截至2023年4月15日止共核發85件專用權,依族群排序則賽德克族最多18件、阿美族其次16件,與第三位鄒族9件有顯著落差。本文以「原創基地臺」公告通過之「編織」和「圖樣」案件為例,說明主管機關認定辦法可增設歷史與文化溯源,以此檢證是否有臺灣島內平埔族等或國際上南島文化的遺存;同時建議,條例的法之地位在歷史價值上可參考文化部文化資產保存法,其中有關著作權與著作人格權之適用範疇也可參考經濟部智慧財產權法,力求條例與辦法既能確保原創者或族群的經濟價值,又避免未清楚釐清獨創性與共創性的前提下發生如商標法帶來的先登記先贏之困境。
關鍵字: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編織、圖樣、原創基地臺
如果不只是興衰起伏、人群來去:北投陶的工藝內涵 💭取消
陳怡方/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副教授
摘要
本文以人類學與物質文化研究的角度,關注特定地理空間範圍內,某項工藝長時段的發展情形。北投陶,被譽為曾經的臺灣陶瓷首席,如今卻宛如大隱於市。北投陶的產業化始於日治時期,但在此之前的人群(凱達格蘭族北投社)製陶用陶的情形可能是如何?工藝及製作使用的人群,曾經在城市留下何種足跡?臺灣陶工藝發展,在單一的(工業、現代化、線性)論述之外,是否具有其他的可能性?如果陶不只是一種材料,不只是隨應時代下的科技與工業發展而受到運用,從工藝性出發,我們可以看見(拼湊出)何種(產業與城市的現代風貌下所隱藏的)古老的紋理與基底。以此,探究站在過往遺留至今的一切之上,人們如何擁有捍衛自己的力量與想法。因為戰爭所帶來的轉變與隨之而來的統治,1920年代的臺灣人爭取自主、形成臺灣意識,因為戰爭,工藝(無論產業化與否)挺過變動、銜接生活而持續發展。在地方的工藝內涵中,我們是否因此能看見人們的掙扎,也看見人們的追求。因為匱乏、所以追求。城市的紋理重新被看見、記憶、連結與成為堅定的所在。因為記憶,所以將挺身捍衛、抵抗。
關鍵字:工藝、北投陶、臺北
評論人
王舒俐/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