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在泰國社會中,上座部佛教被視為最主要的宗教,從寺廟、建築、節日、社會關係,到王權體系,上座部佛教的影響相當巨大,因此泰國時常被認知為「佛國」,彷彿在這片土地上僅存在著上座部佛教一種宗教。然而泰國的宗教實踐相當雜揉多元,又與政治、性別、認同、世界觀彼此糾纏,因此從宗教信仰來理解泰國社會文化是相當重要的視角。本場次論文中,除了泰國宗教的主旋律─上座部佛教之外,也探討了印度教、伊斯蘭教在泰國的宗教實踐。釋慎行文章探討泰國上座部僧團與政治場域之間的拉扯,分析宗教、社會、權力的緊密纏結;林育生文章透過印度教神廟的儀式觀察,討論如何從泰國的脈絡理解曼谷的印度教實踐與多元性別;陳韋辰文章則嘗試紀錄具有戰爭遷徙背景的曼谷穆斯林,如何傳承與實踐蘇非主義。本場次彙整了不同宗教的研究,以期深化對泰國社會文化的理解。
關鍵字:泰國、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
籌組人*及主持人◎
陳韋辰*◎/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泰國僧團為何未曾致使社會動盪?——以局內人視角為中心的考察
釋慎行 Phramaha Subongkot Pancampa/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在帕拉育上將領導政變、擔任總理後,由於憲法法院作出解散新未來黨的判決,引發了2020年至2021年間最大規模的示威活動。新未來黨被視為代表新一代青年的政黨,因此示威活動起初從學校開始,擴展到全國各地,甚至在國外的泰國人也響應抗議。示威群體主要由年輕人組成,他們的三項主要訴求是國會必須解散、停止對人民的威脅,以及制定新憲法。然而在抗議中,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群體是上座部佛教比丘和沙彌。根據僧團法,僧團成團不被允許參與與政治相關的活動。這群比丘、沙彌的訴求是僧團法亦需要修改。
無論是哪個時代,在泰國社會中,儘管僧團也有進行抗議的現象,但他們的行動和訴求最終都逐漸消退於社會潮流之中。相較之下,其他上座部佛教國家,如斯里蘭卡和緬甸,僧團運動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能夠與政府進行談判,甚至可能導致社會中激烈的衝突。
因此筆者對於「為什麼泰國僧團運動都沒有引發社會中的動盪」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將透過深度訪談法,對於涉及這個議題的局內人——僧團成員、已還俗的居士和研究泰國僧團的獨立學者進行研究。筆者希望從泰國僧團內部對任何時間不滿的態度至逐漸消失的過程,來解釋「泰國僧團為何未曾致使社會動盪?」的問題。
關鍵字:上座部佛教、泰國政教關係、泰國僧團、社會動盪
泰國曼谷是隆印度教神廟與多元性別
林育生/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副研究員
摘要
曼谷是隆印度教神廟的年度九夜節儀式,近年可見不少多元性別人群參與。雖有論者指出印度教的女神信仰與華麗裝飾,吸引了多元性別人群,但本研究認為這本質化了印度教與多元性別人群,實則應將兩者放在泰國特殊的社會文化脈絡中來理解。 是隆印度教神廟與其他泰國印度教系信仰實踐不同,歷史上由南印塔米爾人社群所形成,但近年卻成為泰國制度佛教外泰人民間信仰的一部份;泰國多元性別人群的分類與實踐,亦是形成於泰國數十年來的歷史變遷脈絡之中。本研究將從九夜節儀式中神廟規制和參與者創新展演,來討論此一泰國社會文化歷史脈絡中,印度教與多元性別人群的相遇。
關鍵字:曼谷印度教、多元性別、創新展演
曼谷廊祝縣的伊斯蘭蘇非主義實踐
陳韋辰/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位於曼谷東北方的廊祝縣(Nong Chok)與民武里縣(Min Buri)是穆斯林聚居區,這些穆斯林的祖先主要來自今日的泰南─馬來西亞地區。1785年拉瑪一世進軍北大年,在1786年及1791年共帶兩次戰俘到曼谷周邊區域,主要是為了減弱北大年的力量。到了拉瑪三世時期,吉打等地發生反抗暹羅的事件,再次使當地馬來戰俘被遷往曼谷及其周圍行政區。在戰爭與遷徙的過程中,源自馬來區域的蘇非主義也被帶到廊祝。在2022年的田野調查過程中,我發現廊祝縣的Nurus Salam清真寺建有麻札(مزار - Mazar, 宗教領袖陵寢),透過訪談得知該麻札埋葬者來自北大年,約在150年前歸真(過世),而本寺屬於伊斯蘭蘇非主義。鑑於目前針對曼谷區域的伊斯蘭蘇非主義研究相對缺乏,本研究嘗試蒐集相關文本資料,並透過民族誌田野描繪以Nurus Salam清真寺為中心的蘇非主義實踐樣態,希望能進一步討論當地穆斯林認同自「馬來穆斯林」轉變為「泰穆斯林」的變遷。
關鍵字:曼谷穆斯林、泰國蘇非主義、認同變遷
評論人
發表人互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