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專任副教授兼任主任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初探精神病房內的親密關係及其形塑——障礙研究與關係自主理論的對話
陳渙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生
張雅晴/居善醫院社會工作師
摘要
親密關係與其發展有助於促進心理健康,更是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的重要面向。然而在精神病房中,精神障礙者的親密關係與人際互動常被忽略,對於其支持系統、回歸社會生活、朝向復元之路將障礙重重,也可能違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精神障礙者在病房內與其他病人的社交互動、親密關係甚至於性自主權仍未受討論,我國精神衛生法相關規範與醫院評鑑也未有明文規定,完全仰賴醫療機構的內部管理與專業自主。因此,本研究深度質性訪談法,訪談曾住院過的精神障礙者,並以關係自主理論分析。本文發現精神障礙者仍有發展親密關係的需求,但是疾病和家人態度可能會阻礙關係發展,且病房內的諸多限制導致其院內、院外親密關係的發展受阻,包括通訊自由、會面探視、隱私空間、工作人員的態度等,應儘速檢討並制定臨床指引。
關鍵字:精神障礙、精神病房、關係自主、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精神衛生法
高齡自主學習團體的社會性人觀
王蓓芸/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暨研究所博士生
摘要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推估我國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比超過20%),因應社會環境的變遷與挑戰,教育部推動高齡學習以增進高齡者的社會互動與連結,為激發高齡者終身學習,培植高齡自主學習團體,以使高齡者身心健康快樂。
高齡自主學習團體有一項重要的何項概念為「交換」,以個人專長在團體間進行「互惠」的社會性關係。這個交換除了帶領者與參與者的專長,還因情感與親密性的增進,而建立的社會性關係。
這項以專長、情感、心意作為「禮物」交換的社會性關係,恰巧與人類學所強調的精神所展現「社會性人觀」(sociality)不謀而合。本研究關注在自主學習團體所形成的共同體中個人的能動性與互動,在豐富異質性下的個人,如何凝聚為具有「家」意涵的新形態關係。
關鍵字:社會性人觀、自主學習團體、交換
無聲之戰:兒少照顧的田野—臨床
吳明鴻/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摘要
中輟的青少年照顧議題關乎家庭、教育、社區、司法等複數場域的邏輯,也包括從兒少主體世界、情感倫理向度以及規範和文化慣習等角度的敘事可能。相關研究一般被歸屬於教育學或社工領域,使得輔導處遇成敗之關鍵因素之一——臨床遭逢(clinical encountering)面向一直未受檢視。
「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社群從原初倫理、身體性和藝術轉化等角度探究治療者與受苦者的面對面關係;「社會受苦」取向人類學家則一併考察受苦和照護的社會實作;情動力(affect)理論的人類學運用則取道前主體的感覺,映射出多重力量交會下的人類處境。本文則提出「田野—臨床」概念,作為跨領域民族誌研究的方法指引。
研究者以台灣東部一個長期駐地的鄉村兒少照顧組織為田野起點,追隨一名多重不利處境之青少年在不同系統間所劃出的生存軌跡,呈現一個由青少年、家長、學校和社區組織共構出的極其困難的臨時組裝體(assemblage)。討論議題:教育體制對中輟生復學的本質抗拒;個體責任論如何成為常識而造成放棄輔導的結果;青少年與周遭關係人「共苦」之情動力分析;中輟生輔導處遇作為一種宗教實踐。
小結:人類學對於受苦地帶之潛在性(virtuality)的探索與臨床的製圖學(cartography),恰好以非決定論的在地微觀視野接軌了社會工作實務領域的關切所在。
關鍵字:中輟輔導、邊緣化青少年、照顧人類學、田野—臨床、情動力
評論人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專任副教授兼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