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藏學(Tibetology)是對西藏的(Bod-pa / Tibetan)相關研究領域,採取語文學、民族學、歷史學、宗教學或藝術學等視角對西藏社會進行考察,在對西藏及其周邊民族通過長時段的參與觀察,結合歷史文獻資料進行民族誌書寫(Ethnography)的方法路徑,並結合西藏民族「史/學/誌」學術傳統所進行的研究與探索。人類學的藏人及周邊民族研究(Anthropology of Tibetan studies)是一種研究視角或研究方法,是採取人類學的視角對藏族社會進行研究的手段,在對藏區、藏族及其周邊民族通過長時段的參與觀察,用田野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或結合歷史文獻資料撰寫研究成果民族誌(Ethnography)的研究路徑,可以說,其理論、方法和概念源於民族學與人類學。
人類學家薩繆爾(Geoffrey Samuel)在著作《文明的薩滿—藏族社會的佛教》(Samuel, Geoffrey 1993. Civilized Shamans : Buddhism in Tibetan Societies.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中,對人類學與藏學的結合,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並對熟悉的西藏宗教研究的總體結構和分類方法提出了質疑:本土的本教傳統的二元對立觀點,代之以「僧伽佛教」(文書佛教)和「薩滿佛教」(薩滿佛教)這對概念。僧伽佛教的概念來自人類學對泰國,斯理蘭卡和緬甸等上座部佛教國家的研究,指的是在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組織形式下發展起來的宗教組織和模式。以追求覺悟為核心,形而上學,崇尚經典,有嚴密的教團組織。特殊的相互作用關係,修習者運用某種意識交流方式,與超越人類日常經驗世界進行溝通,從而獲得某種力量,來控制和改變現世的人類生活和社會。
圍繞青藏高原周邊的諸地區是否具有某種共同的歷史與社會學特徵?人類學又能夠對這區域的歷史與文化過程提供哪些有益的理解?這些地帶的各個社會又分別和其他的國家或社會有著密切的交往,比如中原漢區、穆斯林社會、印度教化的東南亞各國等等,因而呈現出更加複雜的歷史與文化圖景。
關鍵字:藏學人類學(Tibetological Anthropology ),藏學(Tibetology),西藏(Bod-pa / Tibetan)
籌組人*及主持人◎
陳乃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李建霖◎/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藏學人類學(Tibetological Anthropology )中的 「替代民族志」(Substitutive Ethnography)討論
陳乃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西藏文明從兩種思想形態混融而成,一種是聖人形態,一種是封建制度中的「王權-僧伽」模式,可簡稱為「聖人-王權」的疊合模式。可以說,西藏文明核心處理的是知識、宗教與政治三者之間的關系。整個藏區具備多樣性的政治、宗教和社會結構。並且,需要去強調的是,寺院的體系結構,母寺和屬寺之間在教法、知識、儀軌等方面的交流,政教合一政權背後具備的卡理斯瑪(Charisma)基礎。上述單元,企圖介紹不同的研究面向,結合區域研究的概念與理論方法討論,呈現西藏宗教信仰與社會生活研究,著重在區域研究的民族誌書寫與批評與人物與思想觀念的交鋒與流動,企圖對宗教群體與區域教法史研究,寺院、僧團與區域政治關系研究有整體面貌,探知西藏文明的長時段特徵,理解西藏社會與宗教形貌的多樣性和流動性。
近期西藏文明的研究上,出現了「替代民族志」的討論:Geoffrey Samuel在「文明的薩滿」(Civilized Shamans)中 ,提出「替代民族誌」(Substitutive Ethnography)問題入手:Samuel指出:人類學學科最初研究西藏社會時,主要以尼泊爾領域喜馬拉雅(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山地的諸藏裔族群為研究對象,其中大多數人類學者的研究集中在夏爾巴族群,並把它視做藏裔族群的代表,所以Samuel把該研究傾向稱之為「夏爾巴中心主義(Sherpa-centrism)」,同時,Samuel把政治史家們的研究傾向稱作「拉薩中心主義(Lhasa-centrism)」 。現代藏學研究中產生兩個研究思潮的歷史背景和原由,提出了藏學研究中的夏爾巴主義和拉薩主義的兩個流派,不屬於Samuel所說的傳統的人類學和歷史學的學術領域,而是屬於人類學研究藏學的兩個流派的觀點。當下的現代藏學研究潮流可以分為「安多中心主義 (Amdo-centrism)」和「北京中心主義 (Peking-centrism)」。
其中,也存在的「替代民族誌」問題:赴尼泊爾‧喜馬拉雅的研究者,當然不全都是為了尋求西藏的代替者。但是,如研究尼泊爾‧喜馬拉雅藏裔族群而獲得學位的Graham Clark、Charles Ramble、Nancy Levine和Hildegard Diemberger等人類學者,他們作為研究尼泊爾的學者,開啟了自己的學術生涯。在西藏可以做實地調查時,他們又奔赴西藏本土做實地調查。在喜馬拉雅做的調查,可以說他們是在尋求西藏的替代者。而這個「替代性」與「原點」間的內外張力與比較。
關鍵字:藏學人類學(Tibetological Anthropology )「替代民族志」(Substitutive Ethnography) 「夏爾巴中心主義(Sherpa-centrism)」「拉薩中心主義(Lhasa-centrism)」 「安多中心主義 (Amdo-centrism)」「北京中心主義 (Peking-centrism)」
「康巴漢子」雄邁精神氣質的當代建構及實踐
李建霖/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專案助理教授
摘要
「康巴漢子」作為一項當代康區藏人雄邁精神氣質的符號,既是人們對於藏文化東方主義式的想像,也由特定文化及歷史脈絡所形塑。史書賦予了康巴藏人雄邁形象,剽悍、好鬥迄今仍為人們承繼與認定的族群性,同時,此一形象也嫁接了線性時間的現代族群敘事,使得「雄邁」與「野蠻」概念相互輝映,作為此一藏人性的雙面評價。本文以居於康區的理塘藏人為例,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吹捧話語以及身體的衝突展演,凸顯自身族群的雄邁價值,並藉由Ashis Nandy指出的多重自我,探討此一雙向建構歷程,其中包含承襲自傳統藏文化的精神氣質展現、自我東方化及國家話語介入,最終將「雄邁/野蠻」進一步解釋為Michel de Certeau所提出具備策略性的藏人性日常實踐。
關鍵字:精神氣質、藏人性、日常實踐、康巴漢子、多重自我
雍仲苯教在地復興與全球化: 以尼泊爾加德滿都苯教赤丹諾布澤寺院為例
姚曼菁/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摘要
20世紀西藏宗教傳統向西方世界的擴張與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現象同時發生,學者們認為其部分原因可能是語言、文化、經濟和地理邊界的急劇縮小。同時,部分是為了應對全球化引發的邊界流動性,包括宗教分歧在內的其他邊界也產生變動。全球化帶來了新的宗教景觀,包括世俗與宗教之間新型的互動形式。 儘管有很多文獻關注佛教向西方文化的傳播,但對於雍仲苯教(以下簡稱苯教)這個西藏傳統而言,檢視其全球化過程的研究仍然有限。本文將以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苯教赤丹諾布澤寺院為例,審視十四世達賴喇嘛所認可的第五教派-苯教如何在當地向下匝根復興與重建苯教信仰中心。提出的問題是誰在主導苯教復興?苯教復興後對當地社群的影響?同時苯教也向西方一部分國家擴張。我的研究問題是:苯教傳入西方的動力是什麼?誰在西方傳播苯教,如何傳播?誰在西方接受它?如何接受它?
關鍵字:西藏宗教、雍仲苯教、宗教復興、宗教全球化、赤丹諾布澤寺院
評論人
鄧湘漪/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