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莊雅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形塑勞動體制的國家力量:勞動法規改革對於墨西哥邊境工廠勞動治理的影響
卓浩右/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摘要
對於工廠內的勞動體制的形成,當代的研究者普遍認為不只是單純的勞資之間或角力或協商的成果,而是由更多元的因素和力量交織形成。將這樣的理解置於墨西哥的邊境工廠(maquiladora)的研究脈絡中,則大致可以勾勒出在邊境工廠內的勞動治理,主要是由跨國企業、國家政策以及在地勞動者等三種不同尺度的行動者和力量在日常勞動的互動中交織形塑而成。
本文試圖聚焦在國家力量的層次,討論墨國勞動法規的改革造成人力派遣產業的興盛並由此直接改變了在地人力市場的運作形式,同時進一步地對墨國邊境工廠內的勞動組成造成直接且顯著的影響。這樣改變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彈性給邊境工廠的資方來調度其生產淡、旺季之間的勞動力之外,另一方面也間接的提供了一套新的勞動控制策略形成的環境,讓資方得以用更直接的方式進行勞動控制。除了討論國家法規變革對於資方帶來的影響之外,本文中也會討論勞動者在這樣的變革中所受到的影響以及他們的回應。我試圖指出,派遣勞動雖然長期以來被視為是不穩定工作(precarious work)的典型,但在墨國邊境的特殊脈絡中,派遣勞動反而提供了勞動者過去沒有的能動性。從而在與資方的互動過程中,共同形塑了工廠內的勞動治理形貌。
關鍵字:勞動體制、勞動法規改革、派遣勞動、邊境工廠
淨零排放作為戰場:來自金崙地區排灣族部落的觀察
陳怡萱/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專案助理教授
摘要
2021年蔡英文總統宣示了2050淨零排放也是臺灣的目標,並以此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的政策與法律制定,當中綠能發電更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綠能發電」──一個聽起來如此美好的願景,在現實中卻再度成了原住民族土地權與國家拉鋸的戰場。金崙溪流域富涵地熱資源,自日治時期就以溫泉產業聞名全台,現在更是全台唯二商轉地熱發電廠的所在之處(另外一處為清水地熱發電廠)。但是在2017年所通過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明定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只包含私有土地,因此在私有原住民保留地上的開發行為不需經過原住民族部落諮商同意,在2018年政府為了發展綠能發電,將〈 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中地熱發電須經環評的標準從原先的500瓩放寬到10MW。除了現在已經商轉的金崙地熱發電廠之外,據筆者所知目前尚有三個廠商已經在金崙溪流域鑽探地熱井(看未來是否有可能在此發展地熱發電)。地熱井的鑽探深度起碼為1,500公尺以上(溫泉井的深度落在150-150公尺深)。而所有在金崙溪流域上正在營運或進行的地熱發電/地熱井鑽探皆在私有原保地上進行,因此不需取得原住民族部落的諮商同意,目前試營運的地熱發電廠也未達到法定需要環評的標準。試想對部落族人來講生活部落週遭同時有三、四口地熱井在鑽探,同時還有十來口溫泉井在抽取溫泉,但卻沒有進行任何環境影響評估與取得原民諮商同意,所謂的「2050淨零排放」不啻成為國家對原住民族土地資源的再次掠奪。本研究將試著以排灣族部落的田野經驗做為出發點,來探討應該如何發展出文化影響評估的框架與策略,進而落實淨零排放的公正轉型。
關鍵字:金崙溪流域、排灣族、淨零排放、公正轉型、文化影響評估
現代國家在卑南溪流域布農地區的可視化嘗試:兩個族裔中介者的勤務故事
謝博剛/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摘要
James C. Scott(1998)以「可視化」(legibility)的術語,描述「現代國家」自19世紀以來,以韋伯式的官僚理性作為概念核心,藉科學方法進行了一連串包羅統計數據資料、人口樣貌、製圖...等調查工作,試圖將紛雜的地方面貌,梳理並塞入國家視野中的窺孔,作為其遂行普遍化國家治理的藍圖。由這樣的概念出發,筆者欲討論「現代國家 」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這一段臺灣近代史轉型的關鍵時期,其在臺東卑南溪流域布農人地區的主權、治理權置換/侵奪歷程。
筆者由兩位同時具有族裔身份、語言跨界特質的「警察」故事為綱,具體指出「可視化」的政策目標,是如何落實於日常的勤務實踐?本文即以總督府《森林事業計畫》與行政長官公署《山地人民回復原有姓名》兩道任務為例,申論前揭國家「可視化」與「再可視化」的意圖,及中介者如何在過程中接合(articulation)上級命令與地方實況的過程。
關鍵字:國家治理、中介者、歷史人類學、布農族、臺東
評論人
莊雅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