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本場次呼應年會的主題,透過不同的研究展現大洋洲學者與民眾,為了在後殖民的脈絡重新定位所做的各種努力。這個場次的構想,是受到Frantz Fanon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以及Achille Mbembe On the Postcolony兩本書的啟發。對於Fanon而言,經歷殖民時期的洗禮,後殖民時期的非白人族群,不僅體認到過去遭遇所反映的不平等,他們也意識到重新奪回話語權以及平反過去不平等對待的重要性。對於Mbembe而言,後殖民研究的重要性,除了在於反思西方作為學術知識起點與中心的權力不平等;另一方面,有關非白人族裔的研究,需要探究當地人展現的複雜性思維以及各式各樣對抗不平等的「戰術」。為了回應上述的觀點,本場次集合四位不同領域的大洋洲研究者,透過有關巴布亞紐幾內亞以及紐西蘭毛利民族的研究,邀請大家一起思考有關大洋洲地區後殖民、去殖民戰略的各種可能性。
關鍵字:後殖民、大洋洲、毛利民族、巴布亞紐幾內亞
籌組人*及主持人◎
郭益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
Suliljaw Lusausatj◎/澳洲國立大學博士候選人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製作Epeli Hau‘ofa:從歷史角度重新思考一位大洋洲思想家
吳明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摘要
艾裴立.浩鷗法 (Epeli Hau‘ofa) 是一位大洋洲的學者、思想家、作家與行動者,他的思想對於大洋洲研究與殖民的批判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同時是區域認同的實踐者。隨著近年浩鷗法作品的介紹與翻譯,臺灣學界、原住民研究與許多社群對於他的想法也有所認識,尤其是他後期「群島之洋」的概念翻轉歐洲對於太平洋島嶼時空的想像。然而,浩鷗法不只書寫不同的文類,同時也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對於大洋洲的看法在歷史中也有所轉變。然而,過去對於浩鷗法的討論主要著重在他後期文學類的啟發,這使的浩鷗法許多 (早期) 社會科學與學術研究在他自身的思想中的重要性被忽略。本文爬梳浩鷗法的作品並探討浩鷗法早、晚期的作品之間的延續、轉變與斷裂的多重關係,以理解浩鷗法如何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浩鷗法」。因此,把浩鷗法放在更大的系譜當中,才是更適切地與合理地來認識浩鷗法的思想及其轉變。
關鍵字:Epeli Hau‘ofa;大洋洲;自傳;區域認同;太平洋研究
Yumi toktok (講故事):有關中國在巴紐鎳礦冶煉廠的講故事研究
郭益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
摘要
這篇文章透過巴布亞紐幾內亞(巴紐)中國鎳礦冶煉廠的tok stori(講故事)現象,補充人類學有關講故事的相關研究。首先,本文回顧有關講故事政治層面的人類學研究,並討論目前在大洋洲研究中(特別是美拉尼西亞區域)對於tok stori的重視。接著,本文以兩起與中國鎳礦冶煉廠有關的工業事件為例,說明tok stori如何成為受影響社群發聲與形塑群體認同的媒介。最後,本文說明tok stori作為一種手段,如何被用來邊緣化那些可能威脅從冶煉廠獲得利益的人。透過說明tok stori的雙重特質,本文希望為講故事的人類學研究做出貢獻。此外,透過講述發生在礦業活動的tok stori現象,本文希望為近年大洋洲興起的tok stori研究帶來新的觀點與討論。
關鍵字:tok stori、瑞木鎳礦、巴布亞紐幾內亞
課本作為語言復振的角色:以紐西蘭族語課本為例
Lawa Iwan/奧克蘭大學毛利研究與太平洋研究院博士候選人
摘要
過去的殖民政策影響之下,紐西蘭毛利民族的族語能力逐年下降,直到族 人在民族運動Māori Renaissance 推動族語政策,並產下一本本的族語課本稍微 延緩族語衰退的景象。因此,課本可作為當今民族語言持續被使用及創新的方 法之一。族語課本的出現代表民族發展危機的警號,因為族人已不在家中使用 ,而是在課堂上將族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然而,族語課本也可被視為振興語 言的一種方式,例如課本的需求創造了數百個新詞彙。Garlick (1998) 指出,優 質的語言資源需要原住民語言的各種知識,並且融合所處的社會背景持續發展 。換言之,語言必須與時俱進,這樣才不會僅僅停留在傳統中,並能在主流文 化和未來持續發展。本文研析紐西蘭歷史背景和相關政策,了解毛利族人如何在 英語主流教育之下推動族語課本的歷程,及將課本作為語言復振的角色。
關鍵字:紐西蘭毛利民族、族語課本、語言復振
傳統毛利集會議廳建築的發明與時代表徵:以Te Hau Ki Tauranga為例
杜麗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博士生
摘要
根據Sissons (1998)的研究,今日Aotearoa(紐西蘭)部落及機構中常見的集會所建築(wharenui)雖被視為毛利人的傳統建築,但從發展上,大約追溯到1830年代,開始成為部落與外界貿易與接觸的介面,在當時實為一種被發明的傳統。1840年以降,毛利人因歐裔白人移住墾殖Aotearoa,集會所也成為毛利社會在經歷快速轉變時期,抵抗軍事入侵和土地轉讓的象徵。毛利人將集會所建築的造形喻為「祖先的身體」,也在建築中以雕刻來書寫部落歷史,凝聚認同及作為一個人的立足之地。但在經歷被殖民後的部落軍事征服、同化政策、毛利文化復興等等不同的歷史階段,象徵「祖先身體」的集會所建築也被時代不斷地誤用、修改、變造。特別是1867年Rongowhakaata部落名之為Te Hau Ki Tauranga集會所,在非正義脈絡下被政府「沒收」後,交由的中央級博物館「收藏」,爾後該藏品在國家化的脈絡下,與源出部落完全脫離,並因不同時代展示需求成為從泛毛利族到國家等不同時期的文化表徵,也因而進行不同程度的「修護」。本文企圖藉由Aotearoa現存最古老的集會所Te Hau Ki Tauranga建築在100多年間被修改與變造的歷程,探討其所表徵的文化歷時性的改變。
關鍵字:wharenui、被發明的傳統、毛利民族
評論人
Jean Kennedy/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和語言學院Visiting F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