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文化與社會的意義可能從真實或想像的領域來產生,對於意義生產的爭奪以及再現的詮釋權力,往往也就形塑了近當代社會的衝突。不過,無論衝突的程度劇烈與否,也都能放在文化互動的脈絡下來理解。因此,當我們透過再現形式來觀察文化與社會中的衝突或互動時,常會藉助諸如Clifford Geertz對於文化詮釋或是Victor Turner對於象徵的態度,也就是試著藉由描述現象的意義來理解與認識衝突及互動。隨著當代社會各種媒介的傳播與流動,從再現形式來理解意義,似乎就需要特別重視媒介的性質與脈絡,否則對於意義的描述就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本系列場次就試圖從博物館學以及織品服裝研究的領域,透過兩個領域強調物質文化觀點的特色,嘗試從「物」為出發點來描述文化或社會再現中,想像、真實與能動性交織的情況,並藉此來重新理解近當代社會的文化互動及衝突。本系列場次包含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4篇文章都嘗試從織品與服飾作為關鍵「物」,來切入討論文化的想像、再現以及意義生產的交互關係;第二部分的4篇文章則是都重視媒介對於我們理解文化意義、歷史脈絡以及社會集體意識的重要性,而4位作者關注的媒介就是展覽與空間。無論是織品服飾或是展覽及空間,當它們被作為一種「物」來思考的時候,其物質性特色與媒介性質都或多或少決定了人們如何與其發生關係,並進一步透過這些「物」來與社會文化互動。本場次藉由這個物質文化觀點來思考文化互動及衝突的討論,希望能夠為我們對於近當代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意義溝通,從多樣性的角度帶來一定的貢獻。
關鍵字:物質文化、文化互動、展覽、空間、衝突
籌組人*及主持人◎
王廷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the Museum and the Film: Examine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history through objects in Taipei 228 Memorial Museum and “A City of Sadness”
陳敏菁/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碩士生
摘要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ovie and museum exhibition focusing on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their intertextuality can reveal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the incident in history by emphasising the object’s viewpoint. When encountering the history of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the museums primarily rely on archival documents for their exhibitions, occasionally incorporating films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like film festivals or as visual records of oral histories. However, films that have historical value are usually neglected for historical research because of fiction. Studying objects is important because objects are pervasive and thus fully integrated with society. They carry values and ideas that affect actions and generate emotions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humans. They can reflect the social structure, perpetuate cultural, geographical, religious,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identities, and intervene in meanings between humans(Dant, 1999). The culture also specifies each object's materiality and usage in return. Inspired by a publication by the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textuality through objects between the Taipei 228 Memorial Museum and the film "A City of Sadness" because of their foremost establishment throughout Taiwan's History. Two objects - radio and cigarettes in both the Taipei 228 Memorial Museum and the film "A City of Sadness" are examined, discovering that the museum decontextualized objects' original materiality and present history through archival materials such as documents. Meanwhile, the film remains the objects' material context through fictional context, including acting, setting, and dialogues.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perception of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era through the inter-textualization between the two media.
關鍵字:February 28 Incident, Museum, Film, Object, Intertextuality
唱個不同版本的歌:台灣流行音樂展覽與學術研究之敘事差異初探
許家誠/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本文以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常設展《唱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作為研究對象,藉由該展覽的展示與敘事來與李明璁對於台灣流行音樂的研究《時代迴音:記憶中的台灣流行音樂》(2015)進行比較,嘗試從歷史敘事、檔案選擇等差異來釐清台灣流行音樂史的不同版本。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為受臺北市政府監督之行政法人機構,董事會由監督機關聘任,職權包含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發展目標及相關發展計畫之審議,而其展示從簡要的臺灣流行音樂史並搭配各首流行音樂的影片開始,之後以臺灣各時期的社會特點為主題,展示不同時期的流行音樂。另一方面,李明璁的台灣流行音樂史著作,則從音樂的物件、事件、地標及人物,以範疇分類並在其下進行歷時性的描述,試著從不同面向來梳理台灣從日治時期至公元兩千年左右的本土流行音樂。本文預期透過展覽的描述與分析、展覽資料的分析及訪談策展工作人員,來組織《唱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的展覽敘事。最後,也回過頭來與學界研究台灣流行音樂史的論述進行比較,看看兩者是否有所差異,以及其不同的觀點為何。
關鍵字: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展覽敘事、台灣流行音樂史、論述比較
寵物、飼主與藝文公共空間:松山文創園區中寵物狗及飼主的跨物種活動觀察
吳銘樂/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本文以觀察及訪談寵物飼主與寵物在松山文創園區中進行活動時可能面對的困難,並分析寵物飼主在藝文公共空間的行為模式與挑戰,來重新思考藝文公共空間在融納不同群體時的空間使用和配置方針。藝文公共空間除了具備公共空間對所有人開放的特色之外,也是一個重視藝術和文化在當中交織、傳播和發展的場域。與此同時,公共空間還承載著人們對於集體價值與道德的期待,藝文公共空間則是更聚焦於從藝術與文化層面上,實踐集體價值與道德。因此,一個藝文空間的使用者不只對此空間抱有參與及使用的期望,更希望可以從中豐富自身的藝文涵養。從針對松山文創園區的案例初步觀察來看,作為空間使用者之一的寵物飼主與寵物,在這藝文公共空間中有著與空間管理者不一樣的考量,從而產生了在空間使用上的期待落差。本文除了訪談與觀察寵物飼主與寵物之外,也預計會與藝文空間的人員進行訪談,試著從空間管理者和使用者兩方的觀點,找出兩者溝通的可能性。期待能夠在藝文公共空間的開放、使用參與與互動上,為跨物種的共融找到一個開啟對話的切入點。
關鍵字:寵物與寵物飼主、松山文創園區、藝文公共空間、集體價值與道德、跨物種
從故宮博物院《經典之美》的互動科技展示來反思真實與虛構的互動關係
陳怡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本文以故宮博物院(北院)的《經典之美》–新媒體藝術展覽為研究對象,從展覽的展示設計中如何結合互動裝置科技,並從展覽論述以及展覽敘事來重新思考真實與虛構的關係、定義與互動。策展人浦莉安提出從美感學習的六個構面(色彩、比例、質感、結構、構造、構成)及文物賞析的六個觀點(裝裱、主題、意境、故事、技法、風格),透過高解析畫素創造互動隧道、體感互動裝置、沉浸式劇場、VR虛擬實境、掃描功能導引觀眾感受文物與科技結合,激發深藏的美感及文化蘊含。《經典之美》是以故宮典藏經典文物作為五個新媒體展區,藉由五感的沈浸式互動轉換,轉換對文物的理解,拉近文物的距離。故宮以《谿山行旅圖》、《早春圖》、《百駿圖》和《富春山居圖》將文物的觀察限制打破,將博物館物件的神聖性轉為趣味不失教育性質,讓文物有機會以虛擬的樣貌讓觀眾接觸使用。此次展覽將真實的物件的轉為虛擬的存在,而虛擬的存在又是透過不同的科技來達成,如此一來,虛擬是否藉由科技滲透至現實的場域中,又或是科技藉由參與虛擬存在的構成,也成為真實物件原真性的一部分。這些真實與虛構互動討論,都是本文希望藉由這個展覽試來進行反思的地方。
關鍵字:數位展覽、展覽論述與敘事、數位科技、真實與虛構
評論人
陳乃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