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隨著後疫情時代(post pandemic era)的到來,人類社會面臨了新型態的轉變與挑戰。Covid-19不僅使人們反思該以何種姿態與病毒共存(coexisting with the virus),防疫時期的管控策略亦重塑了國家的邊界與治理策略。地處國家邊緣的地區,在這次的防疫策略中再次受到了關注,邊界的管理與開放,重塑了國家邊緣地區的景觀;數位科技成為防疫時期政府重要的治理技術,景觀營造不再侷限於現實物理層面。在古蹟、博物館的數位化趨勢之下,進行數位典藏。與不同產業互動的改變更為博物館以及古蹟保存融入了新的科技,文化保存工作不再侷限於實體物質層面,而擴展到了數位資產管理的層面。在與觀光之間的互動上,在展覽、傳播、體驗上都因為取用資料之方式的不同而出現新的對話與可能性,例如人機互動、數位展覽、網路瀏覽等方式,可以發現文物正在以嶄新的樣態參與社會。
〈中國西北地區伊斯蘭文化的觀光實踐〉以中國邊緣的西北地區為研究地,探訪在國家權力逐步滲入的後疫情時代,國家權力如何重塑西北地區的伊斯蘭文化景觀,並將其轉化為觀光消費的文化地景。
〈交織的地景:金崙青年會、金崙部落商圈發展協會和部落邊界的想像與再造〉以台灣的邊緣地區台東縣金崙村為研究地,剖析在後疫情時代,金崙青年會以及金崙部落商圈發展協會兩個地方草根組織,如何自發性地再造部落的邊界及景觀。
〈交河故城古蹟數位化之實踐可能與挑戰〉以交河故城為研究對象,思索在後疫情時代,旅遊型態在疫情人群流動的改變之下,景區如何因應此改變,以及數位科技可以如何為景區帶來新的旅遊型態、古蹟保存又因此有何新的可能及挑戰。
綜上所述,Covid-19疫情及防疫策略再次框架了國家的邊界及邊緣,疫情時期發展的數位技術也讓人類生活有了更多新的可能。三篇論文都從地處國家邊緣的地區出發,討論這些地區在後疫情時代景觀再現的可能及挑戰。
關鍵字:中國西北、金崙村、交河故城、國家邊緣、景觀
籌組人*及主持人◎
王岑貝*/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士班四年級
張中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中國西北地區伊斯蘭化的觀光實踐
劉彥瑭/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士班四年級學生
摘要
對於中國西北地區——包括新疆、青海、甘肅等地——而言,伊斯蘭文化、建築、飲食等,皆是十分重要的觀光資源,和大多數人有所差異的生活方式,亦成為觀光旅遊的重要拉力。近年來,中國政府持續推行相關的宗教政策,許多有宗教意涵的象徵,正在被持續的淡化,而在過程中,包括宗教意味十分濃厚的宣禮塔、圓頂等皆被「整改」;同時,在疫情時代之下,國家的公權力得以更有效的滲透進社會的方方面面,亦加強了整體「宗教中國化」的速度與力道。但有趣的是,在整改後,許多建築變得「中國化」,卻仍是當地十分熱門的景點,甘肅的東關清真大寺便是其中一例。綜上所述,究竟在宗教中國化和文化旅遊之間,有什麼樣的衝突?在宗教中國化之後,又會造成什麼影響?而政府政策的實踐,又會如何衝擊或振興根基於不同文化的觀光行業?此次研究,筆者將走訪中國西北三省,實地藉由具有政府官方色彩的旅行社所安排的行程,一窺現代中國與異文化相互交織與影響的景況。
關鍵字:伊斯蘭文化、觀光、宗教中國化、甘肅、中國西北
交織的地景:金崙青年會、金崙部落商圈發展協會和部落邊界的想像與再造
王岑貝/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士班四年級學生
摘要
在國家政策定義下,部落邊界是固定、被限制的。然而,即便政府試圖以規範、體制化的方式定義部落及其邊界(boundary),對金崙村兩個由居民自發性組成的草根性組織——金崙青年會和金崙部落商圈發展協會而言,部落概念是動態的,其邊界亦充滿可塑性。金崙青年會成立於2009年莫拉克風災前夕,該組織由村落青年男性構成,負責籌辦、協助村落的大小活動,是金崙村重要的地方組織。2021年,COVID-19在台灣爆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實施全國疫情第三級警戒,限制民眾的移動與交流。金崙青年會為防止疫情於村落擴散,於部落周邊設立告示牌,清楚地劃設了青年會概念中的部落內/外邊界,標誌了屬於青年會想像的部落範圍。另外,於2022年成立的臺東縣金崙部落商圈發展協會,期望透過整合金崙村及台九線周邊店家,打造一個共榮共好的「金崙部落商圈」。金崙部落商圈發展協會的出現,不僅揭示了金崙村未來發展的願景,該組織界定、劃設「金崙部落商圈」範圍的方式,也反映了該組織對部落邊界的想像與再現。綜上所述,本研究將以上述兩組織為案例,剖析他們對部落的認知與劃界方式,進一步勾勒金崙村動態、多元,交織共構的部落地景。
關鍵字:金崙村、部落、邊界、金崙青年會、金崙部落商圈發展協會
交河故城古蹟數位化之實踐可能與挑戰
鄭項云/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士班四年級學生
摘要
交河故城,位於新疆吐魯番地區,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之生土城市。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交河故城約建於西元前二到五世紀之間,由於當地氣候極乾燥,保留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從目前的考古挖掘來看,留下許多重要的語言、宗教等文物。 古蹟的保存工作已經逐漸走向數位化,為了方便保存、便於管理典藏,已經成為博物館學中重要的工作。然而,在古蹟數位化成為潮流的現代,交河故城面積接近38萬平方公尺,實現近景攝影、雷射掃描等工程上,無論是經費、時間、人力、技術,都有實際行動上的困難,如何逼真還原,更有長遠的路需克服。且交河故城地處偏遠,如何進行系統性且長期性之典藏工作也是學術機構須構思與克服之處。
本研究透過實地前往交河故城,探查後疫情時代下,人群流動受到重大的阻礙後而逐漸重啟觀光的現況,了解當地在保護工程上如何善用乾燥氣候的特質,另外,了解目前當地保存工作主要單位、工作內容,試圖從中找出將交河故城古蹟數位化之可能性,以及發掘可能遭受之困難與挑戰,分析古蹟數位化可能為交河故城帶來的經濟、觀光效益。
關鍵字:交河故城、吐魯番、古蹟數位化
評論人
陳乃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