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蔡政良◎/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觀舞」作為方法:舞蹈民族誌的挑戰與戰術
陳雨君/Roehampton University博士
摘要
在人類學的領域,凡涉及「技藝」(Craft)的研究,通常強調一種親身參與的研究方法,即研究者成為某種學徒,透過「親自去實作」所產生的經驗來拓展對研究議題的理解,這種研究方法有別於傳統人類學中僅強調參與觀察和訪談的研究方法。這種強調實作的取徑也是舞蹈民族誌核心的的研究方法,根據舞蹈人類學者Theresa Buckland,在舞蹈研究中舞蹈民族誌將舞蹈視為「體現的文化知識」,重視「根植於身體與身體經驗的必要性」(2006: 8)。舞蹈民族誌學者Yvonne Daniel更提出觀察參與法(Observing Participation),指出唯有跳舞才能理解舞蹈本身(1995: 21)。然而在田野實作的情境中,當研究者本身不是舞蹈專業者的狀態下,難以像舞者那樣全程參與,研究者在部分參與之餘,如何透過「觀舞」來蒐集田野資料,並且讓研究成為可能,是本文欲探討的重點。本文將以博士研究期間於光環舞集進行13個月的田野經驗為例,指出「觀舞」作為舞蹈民族誌的一種方法,如何透過觀看者的「體認模擬」(Embodied Simulation)與「動感移情」(Kinesthetic Empathy)(陳雅萍 2015)產生體現的認識。
關鍵字:舞蹈民族誌、體現、動感移情
趕在消失之前:試論胡台麗《穿過婆家村》的敘事策略與影像實驗
吳欣怡/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摘要
胡台麗老師是台灣民族誌影像的先驅,其作品,對於近年因社會變遷,地域文化沒落與後續復振的議題,有著諸多啟發。本文以《穿過婆家村》(1997)為研究對象。胡台麗於1970年代末以外省媳婦身份嫁入台灣農家,並在那注意到台灣農村工業化的問題,作為其博士論文。1994年,由於快速道路的興建,貫穿村舍,長年定居的村民不得不遷移,使得一座典型的台灣農村聚落即將湮沒,這也促使胡台麗拾起攝影機,試圖捕捉即將消失的文化、歷史與記憶。目前胡台麗影像的研究,多著重在其為外來者以及導演現身影像的互動模式,如邱貴芬(2004)注意到胡台麗是以「外來者」身份拍攝《蘭嶼觀點》,營構出視角與異質文化展演上的問題;楊豐銘(2022)則是注意到胡台麗現身在影像上與Jean Rouch主張的共享人類學極為相關。本文欲探究的是,當胡台麗的目光是投放在社會變遷下文化結構的轉變時,她不只是勇於指出當地問題,同時,也是一位思考生命形式融入影像形式的民族誌影像導演,她的敘事策略與影像實驗,或可作為社會急遽變遷導致地域文化傳統逐漸流失的此刻,讓我們得以從更為普遍性的跨文化面向上,深刻地經驗他者文化。
關鍵字:社會變遷、地域文化復振、民族誌影像、跨文化影像
歷史超剪:阮純詩影像中的記憶截面與複音美學
林欣怡/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摘要
傅柯曾在〈反追溯〉( Anti-Rétro)中論及歷史影像存在著一種鬥爭,「民眾記憶」(mémoire populaire)是鬥爭的重要關鍵。其所指的民眾,是那群、沒有權力著書立論、沒有權力編寫自己歷史的人們,然而,民眾記憶比歷史鮮活,亦需要開展自身紀錄歷史的方法,卻不斷被國家機器、電視電影重新編碼,「民眾記憶」雖存在,但成為人們透過電影告訴群眾「應該記住」他們過去的模樣,而非他們過去真正的模樣。在歷史的意識活動中,「記憶」便是這樣一個重要的鬥爭要素,是鬥爭展開的場所。當電影影像中呈現出「記憶」影像序列,也意味著影像序列便是構成歷史意識活動的鬥爭關鍵。換言之,便是影像檔案剪接的蒙太奇序列。越南導演阮純詩(Nguyễn Trinh Thi)作品《越南電影》(Vietnam the Movie, 2015)《十一個男人》(Eleven Men, 2016)、與《每天都是七O年代》(Everyday’s the Seventies, 2018)以超級剪接(supercut)的蒙太奇手法,收集不同來源的拾得鏡頭、個人檔案、網路影像等重新構造出殖民主義、越南戰爭、越南電影、圖像、土著原民、土地和生態交錯的國族角面。超級剪接與德國早期電影中的截面蒙太奇(Cross-section Montage)有著對於影像序列同樣的思考,藉由影像與影像之間同時發生(而非連續)的序列給出整個意識活動的橫截面,產生一種世界的整體視角,同時瞥見支配我們生活、世界和現實的潛在規則,打破觀看路徑。本文將從「民眾記憶」影像作為歷史記憶活動鬥爭之所出發,透過阮純詩作品中的超級剪接手法,探測當代的越南歷史截面與複調檔案美學。
關鍵字:超級剪接、民眾記憶、反追溯、橫截蒙太奇、阮純詩
熱忱幻夢:影視從業者的技能養成與工作想像
林湘芸/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摘要
2022年3月一起影集拍攝現場的安全疏失,造成兩名工作人員墜谷身亡,敲響了影視勞動長期閉鎖的警鐘。現場職安問題、惡劣的勞動條件和以及高壓的工作狀態,已是影視產業多年積累的潛在危險。當影集主演以無限期停工回應,以及業內人士群起檢討產業惡習的聲浪下,同時仍有年輕的從業人員被前輩教訓「怕死就不要來拍片」的情境正上演著。恍如平行時空,究竟橫亙於不同影視從業人員間的差異從何而來?
本研究將影視從業人員的勞動處境作為主軸,試圖釐清為何同為影視工作者卻對於「拍片」的認知天差地別?透過深度訪談不同專業的影視從業人員,並以實習生身份實際參與拍攝過程,本文發現影視產業內奠基於人際網絡的接案管道和多樣的案件類型、編制組成,使得影視從業人員處於不穩定、變動的工作狀態,而影視工作密集且高強度的拍攝過程則讓彼此間的差異加劇顯露。本文提出從影視產業內技能養成的路徑切入,分析其如何透過做中學的技能訓練與現場拍攝的經驗累積作用於影視從業人員,並形成對「拍片」工作差異的認知。
關鍵字:影視工作、勞動、工作文化、技能養成
評論人
蔡政良/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