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文化與社會的意義可能從真實或想像的領域來產生,對於意義生產的爭奪以及再現的詮釋權力,往往也就形塑了近當代社會的衝突。不過,無論衝突的程度劇烈與否,也都能放在文化互動的脈絡下來理解。因此,當我們透過再現形式來觀察文化與社會中的衝突或互動時,常會藉助諸如Clifford Geertz對於文化詮釋或是Victor Turner對於象徵的態度,也就是試著藉由描述現象的意義來理解與認識衝突及互動。隨著當代社會各種媒介的傳播與流動,從再現形式來理解意義,似乎就需要特別重視媒介的性質與脈絡,否則對於意義的描述就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本系列場次就試圖從博物館學以及織品服裝研究的領域,透過兩個領域強調物質文化觀點的特色,嘗試從「物」為出發點來描述文化或社會再現中,想像、真實與能動性交織的情況,並藉此來重新理解近當代社會的文化互動及衝突。本系列場次包含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4篇文章都嘗試從織品與服飾作為關鍵「物」,來切入討論文化的想像、再現以及意義生產的交互關係;第二部分的4篇文章則是都重視媒介對於我們理解文化意義、歷史脈絡以及社會集體意識的重要性,而4位作者關注的媒介就是展覽與空間。無論是織品服飾或是展覽及空間,當它們被作為一種「物」來思考的時候,其物質性特色與媒介性質都或多或少決定了人們如何與其發生關係,並進一步透過這些「物」來與社會文化互動。本場次藉由這個物質文化觀點來思考文化互動及衝突的討論,希望能夠為我們對於近當代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意義溝通,從多樣性的角度帶來一定的貢獻。
關鍵字:物質文化、意義、織品服裝、展覽、空間
籌組人*及主持人◎
王廷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漢服、展演與文化:以臺灣漢服節國際漢服出行日為例
連子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生
摘要
本文以「2022臺灣漢服節第三屆國際漢服出行日」的活動內容與觀察作為主要資料,來描述主辦方、參與者以及觀眾如何在這個節慶或遊行的場域中交流並生產出漢服在臺灣的多樣性意義。近年來漢服運動在臺灣日益盛行,各種大小型活動工作室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本文以2022年的活動來詳細說明其活動內容,包含活動起源、主辦團體、主視覺商品設計、歷代服飾展演、古風市集、現場闖關活動、網路新媒體宣傳以及出行日最大看點的「踩街遊行」招集各大同袍一同響應,不只向廣大民眾展示漢服的多樣性,更將漢服及其文化意義放置到當前臺灣文化多樣性的框架之中。這屆活動時間辦在11月19、20日的假日下午時段,地點在西門町紅樓前廣場。本次主辦單位更是舉辦了「漢服外交形象大使」的甄選企劃,使臉書專頁的互動有極大回響。活動兩天的重點節目為11月19日的甲冑展演及歷代漢服走秀,11月20日則是漢服踩街遊行,此次遊行相比往年還增加「五湖四海」的隊伍,邀請各國籍的愛好者一同參與。從活動場地、形象、展示等面向來看,主辦社團都是將漢服作為一種次文化展示的活動來進行,而將漢服可能帶有的中華國族認同降到最低。這種將漢服視為次文化展示的觀點,能夠讓我們暫時脫離國族文化論述的框架來重新思考台灣多元文化展示的可能性。
關鍵字:臺灣漢服、節慶活動、展演遊行、多元文化展示、次文化
旗袍、文化與想像:1980至2000年代鴻星聯記時裝社為日本觀光客訂製旗袍之研究
陳儀珊/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本文以鴻星聯記時裝社蕭名哲師傅的生命史與其店內客人留影相冊為主要資料,探討1980至2000年代日本觀光客來台訂製旗袍的盛況,並嘗試分析日本客人如何將日本傳統美學及其對中華文化的想像,透過訂製服務以旗袍的物質形式呈現出來。本文預計先從鴻星聯記時裝社店內客人留影相冊進行實物分析,歸納出其風格特點,佐以筆者訪談蕭名哲師傅的口述歷史資料,確認每張照片的時間點與背後故事。文獻的回顧則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開展,分別是台北地區的觀光發展歷程、台灣旗袍史與漢人服飾傳統紋飾。日治時期以降,大台北地區的發展開始吸引了日本遊客前來台灣觀光,八十年代期間甚至吸引了日本觀光客來台訂製旗袍。而台灣旗袍自1980至2000年代在形制與風格上的演變,為台灣旗袍史的討論加入了展演旗袍以及創新設計旗袍等話題。至於漢人服飾傳統紋飾中,旗袍有著一些常見的紋樣,紋樣的風格及象徵意義也是我們了解旗袍訂製的重要脈絡之一。回到日本客人訂製的旗袍來看,初步的資料顯示出多數日本客人是以觀光紀念的心態訂製旗袍,會選擇最符合其中華想像,例如旗袍上有梅、蘭、竹、菊等圖樣的織錦緞布料。少數日本客人則希望進一步結合中華與日本傳統美學,將日本的色彩美學套入中華紋飾之中,發展出有別於當時代台灣客人的獨特風格。最後,本文希望特別關注過去在台灣旗袍討論裡,長期被忽略的日本客群。藉由訪談、文獻與照片及實物比對,嘗試歸納她們心中的日本美學意識與其對中華文化的想像如何具體化呈現在她們訂製的旗袍上。
關鍵字:旗袍、日本觀光客、生命史、美學、文化想像
符號與意義的多重轉換:聽覺轉換視覺之服裝設計案例探討
周子晴/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預研生
摘要
本文以探討聲音視覺化的服裝設計案例為出發,分析Iris Van Herpen 2016年的秋冬服裝系列《Cymatics》。Cymatics意為音流學,指聲音透過沙或水等媒介振動下產生可見波紋,是聲音形象化的概念,Iris Van Herpen在此系列中便以上述類型的紋樣作為設計靈感來源。此設計中利用可視化聲波的不斷變化與振蕩圖案作為服裝核心形式,幾何和對稱性使人聯想到化石、水晶、波浪和水的形態,因此轉換聲音的創作手法,並非是以聲音本身直接聯想到圖案,而是以聲音頻率打造出的可見波紋來延伸圖案。以符號學層面來看,音響符號到概念的產生過程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部分,舉例來說,眼睛所看到的水波,若從符號學家索緒爾的的能指解釋觀點來看,可以說是正在波動的水,但所指的觀點可以看到,這樣的水波可能是實體碰撞造成,也可能是聲音影響所產生,且波紋會因聲音頻率改變。Iris Van Herpen設計中運用的只是聲音轉換後的波紋作為一環,也可以代表賦予了波紋以及聲音之間一個新的意義。換句話說,這個織品設計作品除了從藝術設計的角度來理解它之外,也同時能夠從多重符號與意義轉換的關係,將藝術家腦中複雜的思考流程以步驟式的方法描述出來,為我們理解藝術結合符號學討論帶來新的可能性。
關鍵字:Cymatics、波紋、符號學、服裝、織品
貴州省黔東南舟溪背兒帶的圖紋與織造分析
郭宇琳/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生
摘要
本研究以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中華服飾文化中心」對於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舟溪鎮之苗族藏品中背兒帶的圖片、影像與文字資料,來了解舟溪地區苗族背孩帶的製作技藝與使用的情況,以及其背後蘊含的苗族文化價值。從範林桃《黔東南苗族背孩帶刺繡圖案的價值研究》一文中提到背孩帶的意義來源於,「帶」就像新生兒與母親之間最早連結的那條「臍帶」,象徵著母親透過背孩帶延續著從懷孕開始直至孩子出生後不斷地的呵護。從紀明慧和王安霞《淺析苗族娃崽背帶裝飾紋樣的生命意識》(2021)一文中得知,過去因條件艱苦新生兒的成活率很低,所以當時苗族先祖便開始形成生殖崇拜和繁衍意識,他們將對生命的渴求和敬畏以裝飾紋樣繡於背孩帶上,希望新生兒可以借助神明的力量得到保護。在何兆華的《花樣本:貴州苗族刺繡技藝傳承與地方社會》(2016)一文中,也有提到釐清花樣本的物質性與社會性,就可理解苗族的文化理想,也能了解社會傳承與變遷的歷程。因此,背兒帶除了作為一種祈求超自然力量保護幼兒、象徵著母親對於幼兒的呵護之外,它從織品工藝技術上還傳達了怎樣的苗族文化價值,這就是本文希望討論的話題。本文從輔仁大學收藏的實物之舟溪背兒帶進行紋樣內容與版型結構之分析,進而與現有的苗族紋樣與服飾研究的詮釋結合做比較,希望將背兒帶放在苗族服飾體系之中,但也試圖找出獨屬於背兒帶的文化內容。
關鍵字:貴州黔東南苗族自治州、背兒帶、文化理想、圖紋、織造技藝
評論人
何兆華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