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當代的基礎設施往往涉及經濟發展、區域重構以及未來計畫,因此近年來受到各個學科相當的重視。人類學的基礎設施研究關注人、物、技術、環境與多物種之間的關連,並透過這個複雜關係世界的解構,思考現代性、公民權與國家等重要議題。本panel由人類學者與地理學家組成,以跨學科的組成探討邊界(馬祖)與產業(越南養蝦經濟)的基礎設施。「想像」是三篇文章共同的關注;想像,乍看之下,似乎與基礎設施的具體性互相對立。然而,從想像著手事實上更能同時結合國家與地方、技術與物質以及人們複雜隱喻的情感,讓我們從中思索交纏在基礎設施中的政治與詩學意涵。
關鍵字:基礎設施,想像,多物種,馬祖與越南
籌組人*及主持人◎
林瑋嬪*◎/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缺席的橋樑:馬祖跨海大橋與斷裂的國家
林瑋嬪/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摘要
路的研究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是人類學基礎設施中的重要研究對象。本文將橋納入,更能擴展我們對交通基礎設施的理解。特別是曾為戰地的馬祖--曾經經歷「同島一命」、強調島內「軍民一家」的前線戰地—能夠擁有一座跨越島嶼的橋樑,對於後戰地時代的島民無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換言之,當南北遙望的島嶼能夠克服困難的海象,興建一條跨海大橋時,橋樑所跨越的就不只是孤立作戰的地景,而是科技創新與資源重整所帶來的新生活想像。因此,興建馬祖大橋的意涵的不僅是政治的、物質的,也是情感的期待。
然而,經過了三十年的紛擾,計畫仍然懸置,橋樑依舊缺席。本文將說明未鋪設的橋樑不僅是失落的應許,更突顯國家對地少人寡之國境北疆的忽視。而橋樑每到選舉就被重炒一次,更暴露出政客的操弄、借屍還魂的企圖。本文以人類學的視角分析不在場的基礎設施,探索在重重障礙中希望與不確定的政治。
關鍵字:橋樑、基礎設施、馬祖
出乎人外的地緣政治:作為邊界基礎設施的藍眼淚
朱凌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摘要
馬祖一向作為地緣邊陲中的邊陲。馬祖其實並不像金門那麼緊鄰著對岸,在國共內戰時,馬祖相較金門是前線島嶼中的邊陲;在兩岸交往後,當金門變身為兩岸中轉門戶,馬祖卻因航程較遠而成為中介島嶼中的邊陲。地緣政治力量先帶給馬祖戰地前線創傷,而後又讓馬祖在中轉商機中失落。然而,藍眼淚的出現或許正開始讓這座邊陲島嶼發生轉變。在春天,福建連緜山巒裡的雨水將豐富的矽酸鹽帶入閩江,使得閩江口的矽藻大量繁殖,而好食藻類的夜光蟲亦不斷增生。受到驚擾的夜光蟲不由自主相應發出螢光,讓多情的詩人窺見了大海的淚光。不同於前線記憶創傷或中轉商機失落加諸於馬祖的邊陲性,藍眼淚提供了進入島嶼自身視角的可能。並不是每位來到馬祖的人都能看得到藍眼淚,外來者到了馬祖需要循本地人的指引,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從特定的方向張望──即進入到馬祖的「內在視角」──才有較多機會親身目睹這奇幻的微光。藍眼淚讓馬祖有機會看見自身,不再只是外在視角下的邊陲。因為藍眼淚,邊陲中的邊陲似乎蛻變為私密限定的奇幻之島。 這個研究循著藍眼淚探察邊界上的人們-物質-多物種交會之際的基礎設施化,理解交纏著發展欲望與排除他者之主體認識的形成。藍眼淚既是島嶼日常也是地緣政治。藍眼淚迫使我們不得不將地緣政治視野延展到策略之外、情感之外、人之外,而我認為這種「之外」的掌握或許更有機會進入到馬祖的「內在視角」,置身事物交逢的場域中認識這座奇幻之島的轉變。
關鍵字:邊界基礎設施、藍眼淚、出乎人外、地緣政治、馬祖
危機的想像與回應:養蝦產業的基礎設施與養殖模式
廖昱凱/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摘要
自1920年至今,日本、台灣與美國科學家希望透過打造現代化的養蝦產業,增加蛋白質供應來源,改善農民生計,以回應想像中的人口過多、生態破壞或氣候變遷等危機。這些科學家藉由馴化草蝦、白蝦與其他蝦種,釐清蝦子在不同生命階段時,需要的食物與生長環境。本文主張科學家、農民與資本家基於對於生態環境的不同想像與理解,發展出不同的基礎設施與養殖模式,權衡利潤提升、成本降低與蝦病風險管控之間的張力,以回應經濟與環境危機。 本文透過回顧蝦子養殖史與十二個月的越南田野調查,分析不同類型基礎設施與養殖模式的演變、競爭與共存。首先,1930年至1960年間,科學家在馬爾薩斯人口論與墨西哥灣紅藻爆發的危機與焦慮下,解開蝦子與藻類的生命週期,奠定現代養蝦產業的基礎。接著在1960年與1980年間,科學家期望能夠藉由蝦苗場與蝦池設計,達到人工繁殖與規模化生產的目標。台日與美國科學家之間呈現學術合作與競合的張力,例如:台日的綠水系統與美國的淨水系統的競合。1990年至今,科學家皆致力於蝦病防治,但因對於蝦病成因有不同想像,故提出多樣化的生物安全措施。這些基礎設施與養殖模式的動態關係映照出科學家、農民與資本家對於危機,以及維持生物經濟穩定的多樣的想像與回應。
關鍵字:養殖產業、基礎設施、養殖模式、生物安全
評論人
林文玲/中研院民族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