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南臺灣的原住民族群,尤其是傳統領域相對遠離都會區的原住民族群,在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有了更進階的變動之後,比昔日更頻繁地往來於山區和平原。而來自其他區域的族群、資訊、物質文化,當然還有隨之而來的疫病,也更快速容易地來到這些地區。這是全球化下各地人群的普遍際遇,這可能是一種挑戰,而在地的族群也會以在其文化的指引下有所回應,而有可能還要面對自我定位的議題。本panel三篇論文將以田野調查實例,分析與討論這些持續進行中的重要人類學議題。
關鍵字:疾病與醫療、傳統知識、文化機制、族群認同、博物館
籌組人*及主持人◎
林曜同*◎/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瘟疫、適應與共存:卡那卡那富族的新冠病毒之「戰」
劉正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語言與文化學士原民班副教授
摘要
過去三年裡,隨著全球Covid-19 疫情肆虐,徹底改變了全人類的日常生活樣貌及內容,原住民也無法置身事外。原住民與疾病共存的歷史由來已久,隨著全球化的腳步這樣的共存、對抗乃至共生的過程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定文化及個人也依照自己原先的社會文化機制去處理外來的病毒、疾病等,例如以巫師制度、符咒作法、傳說敘事、論述及以民族植物治療等方法對抗病毒。人類學家Mary Douglas 也以「不潔淨」、「污染」(pollution) 等概念來看待這些外來之「物」。 本文將以卡那卡那富族為例,討論過去幾年中,卡那卡那富族人與新冠病毒之間的連結過程與結果。具體的連結將分為三個面向作討論,首先是醫療面向的連結討論,具體問題包括族人罹患新冠病毒的比例?治療方式?以及治療的管道為何?其次是疾病歷史的面向討論?作者將探討過去文獻上呈現的族人疾病史,以及族人如何對抗外來病毒及瘟疫的過程;最後作者將以文化的角度切入,討論卡那卡那富族族人如何看待這些外來的病毒?以及他們如何利用自身社會既有的文化機制去與病毒對抗、適應甚至共存?以度過社會及族群滅亡的危機,這些機制包含巫師制度、民族植物、新的疾病論述等。
關鍵字:卡那卡那富族、新冠病毒、潔凈與危險、巫師、民族植物
博物館展示中的族群認同議題:以「為名而戰!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正名特展 」為例
林曜同/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當代全球各社群互動頻仍的脈絡下,歷史與人類學類型博物館似乎不能再像往昔只仰望來自學術和行政部門的指導,而是必須學習如何面對和聆聽來自各族群的聲音。這是今日多元文化主義已經位居文化政策的主流,因而對於日益受到人們關注的族群相關議題(例如,重構族群分類、族群主體性、自我認同)必須與時俱進,開展出新的博物館展示架構。2015年,以「為名而戰!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正名特展」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展出,這個實例具體而微向大眾提供了歷史博物館,如何賦予長期隱沒在國家族群分類架構中的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這兩個「新」的族群之發聲權。本研究將分析此一特展對於博物館展示可能的挑戰與回應。
關鍵字:文化政策、族群認同、多音、博物館展示、多元文化主義
涵養傳統知識與技藝:高雄桃源跨布農-排灣藝術家織繡手工藝的當代揉合
王美青/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文化的揉合(cultural hybridity)是後殖民研究的重要論述主題,基於此,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受到承認。同時,全球化脈絡下,跨文化的交流也讓文化要素隨著個體、資源、資訊的跨域流動而傳播到世界各角落。單一、同質而孤立的社群並不存在,尤其在國家力量介入後,原住民成為其中的少數群體,失去原本政治、經濟上的獨立地位,文化、語言也逐漸面臨主流群體的同化危機。再者,有鑑於此,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無形文化資產、文化多樣性等公約與宣言,均重視原住民族的人權與文化權。國家進而透過政策賦權的方式,讓原住民等少數群體得以恢復傳統姓名與文化復振。此外,國境內的跨族群通婚與混血現象獲得政府重視,隨之而來的文化越界交織,也讓整體社會呈現多彩多姿的樣貌。 傳統工藝即是UNESCO於2003年通過並於2006年生效的《無形文化資產護衛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及台灣於2016年修訂第三版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所明文規定保護的無形文化資產。 本論文的重點即在於以跨族群通婚的原住民藝術家為例,深入探究文化元素如何隨人群移動而互動。再者,本論文擬討論傳統工藝資源如何跨域揉合,又保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不同族群風格的作品所隱含的象徵意義與價值,即為本論文研究的主題內容。
關鍵字:十字繡、文化揉合、傳統工藝、文本分析、物質隱喻
評論人
林曜同/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劉正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語言與文化學士原民班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