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場次摘要
當代馬祖在國家行政制度的安排上,受到國家本身不同尺度的空間管制措施影響,也就是在試圖有效創造並維持邊界內穩定,與作為例外狀態的開放社會多元交流中掙扎。在這條看似斷裂,實際上是模糊不定的邊境(border)空間,島嶼鏈與海洋的地理位置,在海為核心的漁業與商業行為實踐,在大陸政權更迭時膨脹消殘下軍事的集體身份,在深受兩岸的政治、宗教、經濟影響下,馬祖群島以島嶼為主體的事件、記憶與生活型態。兩股力量在充滿過渡性質的邊境地帶拉扯,邊境具體而微至個人生命政治層次的影響,對於理解邊境社會的形塑便至關重要。本場次以基督教派、青年組織、跨境漁船三種不同的社會組織或地景樣態,討論形成獨特的邊境社會網絡互動型態。
關鍵字:馬祖、戰地、島嶼、宗教、社造
籌組人*及主持人◎
黃開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生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宗教如何能是宗教?:以戰地化前後的南竿基督宗教為例
林聖昌/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生
摘要
「宗教」的本體論意涵一直是人文社會科學中在分析宗教的時候,不免會觸及到的議題(Beyer, 2006;Durkheim, 1999;Eliade, 2001;Levitt, 2012;Tweed, 2008;Vásquez, 2008 & 2009),從傳統上以神聖或世俗來去描述宗教的特徵(Durkheim, 1999;Eliade, 2001),轉向強調宗教實作讓人從世俗狀態轉向神聖、超脫、靈性(Shiner, 1972;della Dora, 2018),又或者是以離散(diaspora)社群和去中心化討論宗教(Cadge, 2005;Levitt, 2012;Tweed, 2008;Vásquez, 2008 & 2009)。其中Beyer(2006)以及Tweed(2008)更觸及到「宗教」一詞所具有的層次性意涵。然而,當一個宗教被確立出以特定方式去運作的時候,那麼這個宗教又是如何被形塑出特定的樣貌?以及,人們又是如何去接受這個宗教的特定樣貌?南竿的基督宗教發展脈絡,便恰好能夠促使我們思考這種何謂宗教的議題。南竿的基督宗教有別於我們傳統上認為的基督宗教本來就有「教會」的特徵,而是先有一群在家裡聚會的基督徒,接著才因為戰地時期的政府管理,而轉變成為由某一基督教會宗派管轄並且能和其他來自各地的基督徒一同在教會聚會的基督宗教樣態。那麼,這種轉變的動力來源為何?為什麼南竿的基督宗教能夠在轉變之後仍延續至今?在轉變的過程中,哪些東西被延續了下來?哪些東西則又失去?這種宗教的轉變又如何能夠讓我們在宗教研究以及戰地研究中有什麼啟發?筆者將以南竿基督宗教各類行動者的宗教實踐以及生命經驗,來試圖回答關於南竿基督宗教所呈現出「宗教如何能是宗教」的問題。
關鍵字:馬祖、戰地、基督宗教、宗教、移動
青年社造與地方認同:以馬祖青年發展協會為例
薛瑀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摘要
本文以研究者自身血緣做為發想,著重在「青年社造」與「地方認同」兩個層面做為切入馬祖青年發展協會(以下簡稱馬青)的視角,擺脫以往戰地政務時期的沉重包袱,試圖去理解這群青年們是如何建構地方認同,以及如何形塑自身對於馬祖未來的想像?而此一青年社造的案例,又與過往台灣大多數,以政府組織為中心的社造經驗大不相同,他們如何整併和實踐這些傳統文化?在地方實作的過程中,又碰到了哪些問題與困境?本研究於2022年七月至九月待在馬祖,深度訪談10位馬青的主要幹部及成員,回顧馬青過往活動之於成員的意義,以及對於地方的影響為何,並分析馬青成員們可能因所受到的家庭遷移、教育、社會局勢變動等經驗而對馬祖產生與長輩們不同的想像。藉由馬青的探討,從中看見青年世代的主體性與能動性,為馬祖發展路徑帶來更多的討論與可能性。
關鍵字:青年社造、地方認同、馬祖青年發展協會
綠光與邊界:一個島嶼邊境社會的個案
黃開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生
摘要
戰後的東亞發展型國家(Woo-Cumings, 1999),國家強調成長與經濟,以經濟合作避開政治歷史分歧,特別是民族情感。其中,島嶼作為一種特別的地理尺度,其地方社會與土地、與海洋、與其他島嶼的互動關係充斥著情緒性感受。過去被忽略、被認為在分析上是次要的情緒,在島嶼社會中能變成政治動員。比如在反抗變二等公民論述中的民主化歷程中,人民在爭取民主化的抗爭中就充斥著情感動員以擺脫離島作為戰爭前線的命運。但逐漸的,這種情緒被策略性挪用,成為解嚴後的地方政府,要求向國家更爭取更大權力的一種手段與方式。 在馬祖——作為台灣一部分並靠近中國海岸的島嶼,情感在這個曾經是戰爭前線的離島地區,成為民主化後地方一種向中央爭取政策優惠,論述自己正當性的一種工具。透過結合前漁民的民眾力量,以「馬祖人挺馬祖人」的角度,發展成一個情感共同體(affective communauté),讓國家再給予地方恩惠時,卻不認為這是來自國家的恩惠,而是來自於國家責任,是地方人民,地方政府所應得的,因為要彌補過去的虧欠,發展上的欠缺。 早期的軍事標語、廣播喊話到空飄氣球是從陸地做出的展演。而今近年來在馬祖頻繁出現的抽砂船與綠光漁船,卻進一步直接在海上將邊界可視化,讓領土延伸定義出的領海與領空邊界衝突升高,國界的摩擦更為劇烈地直接。過往研究顯示,黑暗能讓人感受到地/海/天的界線消除,一如人在海中是感受拍打、潮聲與搖晃的潮濕本體。暗空與海洋讓世界流體化,但是綠光與抽砂船正以光線、機器聲、細石的新認知,讓流動邊界也能在陸上被具象感知,提醒人們邊界無所不在。 透過分析媒體報導,網路留言以及民族誌,從變動過程與概念製造意義下的邊界景觀觀察,後人類世界的邊界不僅是動力政治(kinopolitics)。從環境的呼應中,光是光景還是光害的幻境特質,凸顯邊界日常經驗的多重性。這種感官政治政治化的邊界景觀,馬祖人不僅以肉身體驗了邊界,還反向強化或界定了馬祖人的情緒共同體意識。
關鍵字:馬祖、綠光漁船、邊界、動力政治
評論人
林瑋嬪/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