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鄭肇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人類世馴化動物的人道族群管理—當社區伴隨家犬介入野生動物石虎之淺山棲地,共生如何成為可能?
胡正恆/中國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台灣動物共生聯盟籌備處 TOEC (Taiwan One Ecology Coalition)在2023年8月1日向新掛牌的農業部建言,跨領域社團關切農委會在升格為農業部及成立動物保護司後,能否衡平處理馴化/陪伴動物與野生動物生存與福祉,並朝向友善共存生態系思考,聯合聲明提出「石虎保育現況與困境的主因,是深層複合的生態災難」、「單一歸因移除遊蕩犬貓無法解決石虎保育困境」,為了護石虎也庇護犬貓,提出四個可行的提議:
1、改善石虎實質困境需爭取廣大城鄉民心,不需鄉村無狗化,而是就事論事救石虎。
2、以「人道犬隻族群管理」(HDPM)原則,配合源頭管理與TNVR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3、人與犬貓依存關係深厚,建構友善動物福利庇護(shelter)場域,實踐護石虎也庇護犬貓。
4、以人道社區發展(HCD)正確餵食管理遊蕩犬,合乎環境生態倫理與人性。
聲明以田調經驗指出石虎受到威脅的主因為棲地破壞、隨機災難、道路致死、雞舍入侵、危害及非法獵捕等,以及石虎棲息地食物鏈失衡貧瘠被迫與農場果園雞舍共域的衝突,乃至燒墾、除草劑農藥毒害,皆是複合生態災難重要因子。
對於「單一歸因移除遊蕩犬貓」,聲明指出,少部份人士刻意導向「種族滅絕論述」。將環境中多種時空層次下共域物種間的生態競合,化約後突顯為絕對二元互斥的對立獵殺,逐漸被簡化為移除單一物種即可有助保育。應該整體盤查檢視證據、建立合理假設才能驗證該推論。建議應專注在「改善石虎處境、照顧所有動物福祉」,關懷石虎在多處路殺現場、周邊疑似中毒、染病個體,而非簡化為石虎與遊蕩犬的對立。石虎保育應針對生態熱區試辦區,先處理當前威脅主因如人為開發造成的棲地喪失、零碎、劣質化問題,建議系統性的以國際上之「重新再荒野化思潮」(Rewilding)來考慮整全功能的鄉野棲地生態系。
關鍵字:家犬、石虎、野生動物、動物倫理學
種植園世下的游牧人生?台東縣小規模放牧牛的研究
連思瑜/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學生
摘要
這是關於臺東縣小規模放牧牛與畜養牠們的農戶的故事。當我於田野期間實際接觸並認識這些畜養小規模牛群的農戶、隨著他們走動照顧牛群,發現養牛戶的他們與牛隻的牠們展現了強韌的適應能力,也因此從他們的眼中,未開發或待開發的荒地並非是一無所有,而是養肥牛隻的草地;同時,人與牛的關係也不僅止於經濟上的畜養,而在每日一同走動的照養工作下衍伸的親密性與控制的技藝;最終,儘管牛最終似乎仍是毫無分別、秤斤論兩地流向西部市場,進一步供應牛肉商品的需求,然而,養牛工作的獨特性又如何符應養牛人對於生活的選擇與追求,進而組構出一個動態的、移動的物質網絡,並鑲嵌在今日資本主義市場中。
而養牛戶日復一日的日常行為本身,如何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剩餘、漏洞與空缺,以及如何透過牛的消化道,將畸零的、無法被有效利用的、無法商品化的生產資源,轉換為養育的養分。然而,必須強調的是,儘管在今日種植園世的生產蔚為主流下,這種邊緣的游牧也絕非是反體制的、浪漫的抵抗,或是理想主義的生活方式,而是終歸會收納進資本主義體系中的生產,身處其中的人,也帶著透過養牛獲利乃至自立的願望,甚至形塑出此種勞動形式,也正是在資本主義產生下的階序背景所產生而出。
關鍵字:小規模養牛、肉牛、資本主義
動物倫理日常化的建構:都市公眾養雞的戰術與反身性思考
陳品嘉/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生
摘要
人與動物關係的建構,不該僅是停留在遊憩場域的走訪,而是需要透過日常生活實踐,用以深化人們對於動物倫理的意識。本文考察新竹保溫雞舍的運作過程,並提出動物倫理日常化的概念,探討參與保溫雞舍的志工是如何透過日常的照顧行動,一方面感受雞給予的行動反饋,另一方面反思動物園空間的侷限性,嘗試構築都市中的人雞新關係。本文站在民族誌的視角,兼採參與觀察與半結構的深度訪談,了解保溫雞舍的志工的日常實作、照顧技巧,以及與雞相處經驗。本文發現,志工們多數對於動物或環境議題具備一定程度的認知,在此基礎上輔以雞群照顧的日常實作,逐步培養志工們對於都市公眾養雞的戰術,這樣的戰術是日常積累的成果,也是促成挑戰人與動物關係以及公共空間的重要元素。雖然保溫雞舍之建構,在某方面仍有國家權利的影子,惟本文認為,其並不影響挑戰都市公共空間,以及動物倫理建構的既有印象。因為保溫雞舍的出現,吸引城市居民體驗並探索不同於戰略框架下的動物接觸經驗,更透過養雞戰術發揮日常生活實踐的意義與價值。
關鍵字:多物種、雞、都市自然、日常生活、新竹
拆遷、流浪貓與生存之戰:多物種視角下的城市空間政治
張志培/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助理教授
馮莎/廈門大學創意與創新學院副教授
摘要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種理想,如果不是政治口號的話。實際上,在城市治理中,流浪動物經常被描述為一種“危機”,如污染環境、擠佔人類生存空間,從而成為治理的對象。然而,流浪動物現象本身即是人為造成的,特別是因城市發展而導致的空間改造與變遷。本文以中國廈門市數個社區的(多物種)民族誌案例探討流浪貓在社區更迭過程中的“生存之戰”,基於對流浪貓社群及社區內自發救護行動的觀察,提出看待人與動物關係、以及社區的新方法。流浪貓生活在需要重建的“城中村”或受發展影響的空間,如社區裏的人造綠化地帶,它們與人類有著不同的空間實踐,不會隨著空間變遷而長距離遷移,大多留在原地或近距離遷移到附近的空間生存。這使得它們的存在標識出原有社區的空間歷史與生活痕跡,在空間清洗中不能被輕易抹除。“流浪貓”相當於的“原居民”。同時,社區原居民通過救助流浪貓而產生聯結,並通過一系列戰術性的空間實踐,生產出基於集體記憶的空間權益以及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流浪貓超越了人本主義關於動物分類的“飼養”與“野生”二元關係,成為具有能動性的有靈之媒。本文提出,流浪貓不只是空間變遷的表徵,而是作為生存於空間中的一份子,其境遇本身即(非表徵地)揭示了空間政治。換言之,流浪貓的危機/生存之戰就是在地居民的生存之戰。
關鍵字:流浪貓;多物種民族誌;空間政治;社區;能動性
評論人
鄭肇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