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會眾須知
論壇摘要
臺灣的傀儡戲主要來自中國閩南漳州及泉州地區傳入,傀儡戲以「禳災祈福」為主,經常用於「謝恩酬謝」和「消災解厄」,且分別對應傀儡戲在南臺灣發展的泉州流派,以及北臺灣傀儡戲屬漳州流派。
今日臺灣傀儡戲,面臨傳承不易、師傅逐漸凋零、褪去地方慶典與科儀「禳災祈福」的宗教色彩與社會功能。因此本次論壇將探尋新的一種傀儡戲型態的可能性,討論創作者如何提取傀儡戲的傳統藝術,結合當代藝術與策展的技術,創造動態及靜態的展覽形式。而且當傀儡戲轉譯為當代藝術創作,或許是民俗技藝傳承轉向將面臨的「挑戰」,是否同時也解鎖傀儡戲在現代社會「新的社會」?因此本論壇也將從藝術人類學,去談論戲曲文化中宗教與創作的社會關係。
論壇將以台北偶戲館「三齣光日與夜——懸絲傀儡特展」的《惡地謝土》錄像作為討論核心,走路草農/藝團(劉星佑與陳漢聲)的録像裝置作品《惡地謝土》,此作與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合作,並在月世界取景去再現科儀。首先,藝術家劉星佑以他曾祖父、祖父從田寮到甲仙的移墾經驗為起點,回溯傀儡戲乃至於環境之記憶;接著藝術家陳漢聲將劉星佑的家族故事與田督元帥的民間文學(Folk Literature),將傳統戲曲媒介轉換至田都元帥原型的螃蟹機械動力裝置等「戰略」,以偶的非人視角,回頭檢視傀儡戲師父與懸絲木偶的關係,將人為操作傀儡戲的懸絲概念轉換至機械動力裝置。再者,如何讓傀儡戲在臺灣發展的社會脈絡,有個異/同文化的交流?最後,田野材料轉譯到當代藝術創作與策展的「戰術」,又面臨了哪些協商(negotiation)與「挑戰」?
不論傀儡戲傳承或當代藝術創作,終究都走上了一條田野技藝的「持久戰」,也能回應特展「日與夜」命題,標記出傀儡戲文化中的「臺灣的南與北」、「福建的泉與漳」、「社會功能的喜慶與除煞」、「形式上的傳承紀録與創作詮釋」,皆試圖浮現臺灣傀儡戲曲與社會發展的矛盾對決!
關鍵字:酬神傀儡戲、田都元帥、策展(Curating)、藝術人類學、月世界
籌組人*及主持人◎
張凱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碩士生
陳漢聲*/走路草農/藝團藝術家
與談人
陳漢聲/走路草農/藝團藝術家
劉星佑/走路草農/藝團藝術家
鄭美惠/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陳乃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