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會會議總主題:戰?人類學!

本年度年會的主題為「戰?人類學!」。從政治、經濟、心理到文化,「戰」持續作為政治思想與社會行動的關鍵字。「戰」不僅指渉了「競爭」,更渉及「捍衛」,既夾雜歸屬感的思辨,也飽含相對立場的叩問。究竟戰在何處?戰什麼?為何而戰?誰的戰爭?戰如何總是與文化感知力牽扯再一起?尤其在2022年二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臺海局勢更為嚴峻受到世界矚目以後,關於被戰與備戰的各種正反論述,也成為台灣社會的重要課題。台灣內部的各種社群的「備戰」與「被戰」究竟以何種面貌與實質存在,又牽渉什麼獨特的感官經驗?人類學對於被戰與備戰能有什麼特殊的貢獻?反對侵略的反戰,如何與反對抵抗的反戰有所不同?備戰會引戰嗎?「投降」帶來的後果會是和平與繁榮嗎?不同文化處境的人們,是如何面對反侵略的被/備戰狀態的?若從亞洲、太平洋的各種位置思索「戰」,乃至從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同位置觀看,「戰」的意涵又會有什麼不同?當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地緣政治恐懼烏雲密布,屬於「戰」的政治實踐會是什麼?哪些文化行為可以成為一種「戰略同盟」的構成,或是瓦解?人類學如何提供一種屬於「戰」的新想像?以上種種提問,均是為了透過文化重新認識衝突,故而「戰?人類學!」

「戰?人類學!」也是對人類學發展的批判與反省。高調參與政治、批判種族主義、積極投入公共議題,是人類學早期在美國發展時的標誌。即使往前追溯到英國殖民時期,人類學者曾是替帝國政府破解文化密碼的專家,但不乏為「叛亂」發聲、力勸執政者站在當地人角度換位思考的人道倡議分子。上個世紀以來,在各種新帝國主義的軍事擴張與新冷戰時期的政治部署之中,人類學者也不缺席。例如美國軍方占領伊拉克和阿富汗期間所推行的「人文地形系統」(Human Terrain System, HTS)計畫,引起是否該將人類學知識使用於軍事上、是否該將文化作為一種武器的正反論戰,最終美國人類學學會在2007年譴責HTS透過人類學者的文化專業來拓展戰爭,違背人類學倫理。另一方面,烏俄戰爭後,全球多地區與國家的人類學專業組織(包括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發表聲明譴責侵略,聲援烏克蘭人民。可以説,戰爭一直與人類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任何表面上佯裝不牽渉權力關係的文化實踐,在現實中亦無法避免地緣政治下特定政經力量的較勁、衝突與協商。

「戰」不只是軍事的,更是政治經濟的,心理的,文化的,生物的。例如貿易戰:台灣的農產品與高科技晶片經常是「可以吃的」與「必須用的」的「前線」;資訊戰:網「軍」、「出征」、「假訊息」、「空戰」等現實數位生活現象,早已是司空見慣的日常;文化戰爭:各種霸權思想的、性別平權的、人權的、認同歸屬的論戰所引起的社會動員、政治對立,乃至政治冷感,也不斷在台灣與全球的政治舞台上上演;防疫「大作戰」:疾病與醫療常使用如「戰勝疾病」、「身體就是戰場」等戰爭的隱喩,防疫經常被定義與駁斥為戰爭,而疫苗與口罩也經常被視為「戰略物資」。 在這麼這麼多樣的「戰爭」比喩中,我們透過「戰?人類學!」的問號,同時也反思提問:戰爭的框架打開了什麼視野、又關閉了何種可能?

在此脈絡下,本年度會議由「戰略」、「戰術」與「持久戰」三個概念出發,包羅各項核心子題的發展與挑戰。「戰略」掲示了人類學長期以來試圖重構異己關係、不斷為異己發聲、與新現象及社群建立連結的目標,乃至積極參與世界的改變,投身原住民運動、社會運動與文化創造以求世界改變的過程。「戰術」則是呈現人類社群在不同生活領域中實際付出的行動與步驟,各種協商的細節,乃至破局後的對應等。「持久戰」則是呈現人類學者在田野與書寫的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衝突議題及在各種情境下,必須不斷倫理勞動並做出困難抉擇的狀態。

本次年會核心子題|Subtopics

我們邀請大家思考以下年會子題,但投稿不以之為限:

徵稿類型|Categories

*論文發表(含單篇論文、海報、或加入自組之panel)每人限投一篇。發表人、籌組人、主持人、引言人、評論人需於年會舉辦前完成會議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