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藝術學院舞蹈藝術碩士與舞蹈藝術學士畢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博士候選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副教授,曾獲選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羅曼菲舞蹈獎助金》。受邀美國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參與《Dance Ensemble》編舞與演出。受邀國家戲劇院〈舞蹈雙重奏,生日快樂〉編舞與演出。受邀雲門舞集2青春編舞營之臺灣代表。受邀亞洲青春編舞營編舞家。獲選為國家戲劇院第一屆新點子舞展女編舞者。獲選高雄文化局傑出新秀獎。獲選加州藝術學院、美國舞蹈節(ADF)、Colorado Dance Festival獎學金,獲選美國舞蹈節ICCP演出。受邀參與古舞團、組合語言舞團、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台北首督芭蕾舞團、爵代舞蹈劇場、三十舞蹈劇場、迪迪舞蹈劇場、豆子劇團、南風劇團、薪傳擊樂劇場…等團體的創作或演出工作。作品發於歐洲、美洲與亞洲…等地。代表作品有:《Identity》、《以身為名》、《孩子磁場》、《陰陽》、《箱子》、《痕跡.紋路》、《注視》、《關係》、《母親》、《遊戲之後》…。曾任教於美國加州藝術學院、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系、輔仁大學、高雄醫學大學、文藻外語學院、國際Young Idea創作講師、家齊女中舞蹈班、中正高中舞蹈班、蘭陽女中舞蹈班、華岡藝校舞蹈科、中華藝校舞蹈科、美國加州藝術學院舞蹈系西洋舞蹈史與文化宣傳助教。擁有國際Physicalmind Institute Pilates 、Fusion Pilates、Gyrokinesis Foundation、Gyrotonic Foundation證照。
顏鳳曦認為少則是多, 藝術即是生活(Less is more and art as life)。本課程以呼吸帶動脊椎的動能,領您知覺身體的擴張與能量。她近30年來的身體教學經驗,將帶您進入嬋柔身體感知與體驗,課程內容為90分鐘的嬋柔與70分鐘的即興、10分鐘與藝術家的對話。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製作藝術碩士,活躍於香港與台灣的舞蹈影像導演。現為香港不加鎖舞踊館董事會主席、舞映島 - 台灣舞影聚落顧問、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節目與發展委員會戲劇小組委員、香港舞蹈年獎評審委員。2020年在台灣成立好順景藝術工作室,從事影像創作。2022年開始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研究所擔任兼任助理教授,分享舞蹈與音像藝術。
Maurice的影像作品曾獲邀參與多個影展及藝術節,包括法國康城影展 Festival de Cannes「短片角落」(Short Film Corner)、意大利烏甸尼斯遠東電影節、荷蘭Cinedans FEST、 比利時Dancefilmfestival Brussels、 新加坡 Singapore Arts Festival、香港跳格國際舞蹈錄像節、台灣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Pulima藝術節、衞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台灣舞蹈平台」等。近期作品包括第19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作品,《王大閎建築劇場X葉名樺『牆後的院宅』》影像導演。及衞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波麗露在高雄2022》 舞蹈巡演的宣傳影像及演出紀錄導演。
2012年澳洲ReelDance Moving Image Collection (MIC)把Maurice舞蹈影像作品《一杯茶》選為藏品,在悉尼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作永久收藏。2015年,Maurice獲香港舞蹈聯盟,頒發香港舞蹈年獎-「最值得表揚舞蹈錄像及攝影」。憑西九文化區製作《觀・影—香港舞者》(2018) 及《觀・影:城市舞畫組曲》(2022) 與澳洲編舞兼錄像導演蘇·希利 (Sue Healey) 共同獲香港舞蹈年獎「傑出視覺設計」。2017年獲城市當代舞蹈團頒發「城市當代舞蹈達人」,表揚他在香港舞蹈界的成績和貢獻。
當「舞蹈」遇上「光影」會併發怎樣的花火?舞蹈與影像的結合如何跳脫既有框框,超越現場演出時觀眾在座位上觀看整個舞台的界限?我們喜歡現場觀看舞蹈演出,親身感受肢體的力量;我們習慣拿起智能電話,隨心抓拍。當兩者結合,原來可以不受制於舞台大小,將觀眾席的視角拉闊,在熒幕上呈現舞蹈豐富的質感與細緻的形體交流。
(國際費登奎斯協會認証教師, Guild Certified Feldenkrais Practitioner)英國倫敦拉邦中心畢業,曾獲英國國家廣播電視台頒發傑出表演獎,為英國國家青年舞團之一員,代表台灣獲得維也納國際舞蹈節獎學金,赴奧地利研習交流,與多位歐洲當代編舞家合作;舞台經驗包括法國Ariadone舞踏團專任舞者,他她它‧工作坊創團成員,台灣優人神鼓及台原偶戲團。200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完成為期四年的費登奎斯專業教師訓練,通過國際費登奎斯動作教育協會認可取得專業教師執照,2008年返台後為多位資深費登奎斯訓練師擔任現場口譯工作,其中包括Mia Segal, Leora Gaster, Scott Clark, Ruthy Alon, Paul Ruben, Alan Questel, Arlyn Zones. 2019年在日本取得Jeremy Krause Approach 特殊兒童執照,曾於冰島國家芭蕾舞學校、倫敦拉邦中心、英國舞踏協會、台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台東大學身心學系、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華山藝文中心、康伯拉思國際體研、123舞蹈空間、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授課,並針對表演藝術工作者、特殊需求孩童、及各領域之教育工作者,給予功能整合個案課程。
透過動中覺察的練習,我們將練習怎麼樣清鬆不費力的練習如何將自己歸零,進而更清楚的感受中軸的支撐力,只有在中軸的支持是能清楚的被感受到的狀況下,我們才能夠對於任何外在及內在環境的變化,做出最適當的反應。
我們在日常生活或長年的各種訓練下,不自覺地為自己的身心創造了各種習慣,在課程中老師會透過接觸與口語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解構自己的身心反應慣性,重新歸零後讓身心重回自然舒適的協調狀態。教你的不是技巧與動作,而是如何想、如何動,讓覺察發生在生活中的每一刻
這個工作坊開放給所有對身心覺察有興趣的一般大眾及表演藝術工作者。
費登奎斯方法®(The Feldenkrais Method®) 是一種藉由動作來教導自我覺察跟開發潛能及功能的教育方法。此方法不僅僅與近二十年來才逐漸被肯定的腦神經可塑性(neuroplasity)相謀合,也整合了許多身心學相關知識理論。這種身體再教育的方法,藉由一系列溫柔、創新的動作探索,重組大腦與身體間的連結,在改善動作品質時也影響情緒、感知與思維間相互影響的關係,並有著驚人的效果。 摩謝.費登奎斯(摘自『身體的智慧』)
上午場/下午場,課程內容不會重覆,沒有難易程度限制,歡迎全程報名參與
現任樹德科技大學表藝系、台灣體育大學舞蹈系、左營高中舞蹈班兼任教師,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曾任泰國東方大學音樂暨表藝系專任教師(Burapha University)、家齊高中舞蹈班客席教師/編舞者、法國卡菲舞團舞者(Compagnie Käfig)、舞蹈空間舞團舞者(Dance Forum Taipei)、新加坡舞人舞團客席舞者(T.H.E. Dance Company)、紙風車劇團。曾赴法國、荷蘭、比利時、美國、土耳其、柬埔寨、尼泊爾、新加坡、韓國、泰國教授舞蹈工作坊。作為一名創作者,他專注於音樂與舞蹈之間的關係,同時探索空間的舞蹈體驗。透過使用多種風格的音樂來刺激學生在動作上的變化及音樂性,同時加入身體協調的鍛鍊,以挑戰舞者們對於肢體的敏銳度。舞蹈技巧融合了跳躍、滑動、旋轉、流動、大量的脊椎運動與地板練習,是結合現代舞、芭蕾舞、武術和街舞發展而成。
課程包含暖身組合、多組以脊椎為軸心的動作組合,大量的流動與空間轉換的肢體練習。透過身體延展和呼吸收縮來鍛鍊更多細部的肌群,使舞蹈的張力更加豐富、流暢,並尋找最有效率的方式跳舞。
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碩士
台北市立大學舞蹈系畢業
回到臺灣後與耳邊風工作站、蕾艸合作社、複象公場、風乎舞雩舞團、藝+N、吳思緯/聲舞團與迪迪舞蹈劇場、賴翠霜舞創劇場、廖末喜舞蹈劇場...等合作。在德期間與Company Polymer DMT/聚合舞 舞團合作 “Interface”並隨團於德國與瑞士巡迴演出、 參與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四十周年-史特拉文斯基之夜 演出“Le Sacre du printemps”,“Wind von West”、參與 Folkwang Tanz Studio與編舞家Reinhild Hoffmann合作演出、德國Kleve市交響樂團與合唱團合作演出布蘭詩歌、及與德國編舞家Urs Dietrich、Henrietta Horn、 Rodolpho Leoni...等合作演出。
我們生活中處處皆是劇場,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透過自身肢體與情感間的關係,進而分解肢體與空間各種想像的可能。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助理教授
教授:舞蹈科學、舞蹈適能、舞蹈身心學相關技法課程講師
|證照|
美國 Polestar Pilates® Mat、Allegro、Studio 全認證教師
Gyrotonic® & Gyrokinesis® 禪柔運動認證教師
費登奎斯Feldenkrais® 認證教師
國際 Art of Motion® -Slings Myofascial 認證教師
|證照培訓|
Polestar 國際證照 Mat、Allegro、Studio 培訓指導教官
張夢珍肢體運動-舞蹈訓練系列培訓指導講師
在動作教育中,人們透過自己的眼睛與身體動作產生感覺、思考、行動、訴說並與他人互動。因為眼睛與身體動作在瞬間,所透露心智的內在狀態,遠比我們經由思考所得還要來得迅速而豐富。因此,身為動作者,對自己身體動作能深入的瞭解,並有能力透過動作與其顯露的潛意識心理層次達成更好的溝通,是非常重要。
本次課程設計是增進舞者們對身體的瞭解及敏銳度,藉此希望經由身心動作教育的知識與技術,符合當事人各種不同舞蹈職場的需求及自我保健。
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兼任講師。
英國拉邦音樂舞蹈學院編舞碩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表演碩士。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第五十屆傑出校友。2006-2018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專任高級講師。北京師範大學與上海師範大學-客席現代舞及舞蹈創作講師。廣州體育學院– 客席現代舞講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兼任現代舞講師。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院– 兼任現代舞講師。台北市立中正高級中學舞蹈實驗班– 兼任現代舞講師。
台北美國學校– 客席現代舞講師。台北藝術村與巴西 Fundação Clóvis Saldago 劇院– 交換藝術家。台灣雲門舞集–全職舞者。台北越界舞團–客席舞者。台北組合語言舞團–客席舞者。美國崔拉莎普舞團–全職舞者。新古典舞團-客席舞者。
課程中喚醒肢體,探索個人動作語彙並提升動作意識與覺察。通過項目練習體會個人的動作與他者在空間裡形成的相互關係與意義。
現任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講師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期間隨雲門舞集至歐、美、澳巡迴演出。以及參加「羅斯帕克斯回顧展」「羅曼菲與新生代舞者聯展」和國際舞蹈節演出。並於畢業舞展中演出著名編舞家安那、索克洛之作品「房間」的女獨舞。
1991~1994 為雲門舞集舞者。演出作品有黎海寧的「女媧的故事」「春之祭」,凱薩琳、波宇作品「迴響」女獨舞,羅曼菲「綠色大地」,何曉玫「紙天空」,保羅泰勒的「海濱大道」以及林懷民作品「星宿」「稻香」「九歌」「紅樓夢」「白蛇傳」(青蛇角色)「射日」(藍腹鷴)以及「薪傳」(拓荒部份之獨舞)等。
1994~2007 為香港城市當代舞團之舞者。在團期間曾至德國(柏林、斯圖加特、慕尼黑及十多個城市)、美國(華盛頓、休士頓、洛杉磯、紐約)、英國倫敦、韓國、澳洲、法國里昂、布拉格、瑞士、奧地利、荷蘭、義大利、威尼斯、新加坡、台灣、北京、上海、廣東等多個國家及城市演出。
多次演出黎海寧、彭錦耀、伍宇烈、梅卓燕、潘少輝、楊春江、余仁華、馮姬 茜思瑪、修芭娜 嘉亞辛等著名編舞家的作品中之獨舞及雙人舞部份。以及曹誠淵、舒巧合編的舞劇三毛(飾演三毛),並多次參與城市當代舞團編舞工作,和為業餘舞團編舞及授課。
2006 年被舞團指派隻身前往英國倫敦與修芭娜 嘉亞辛工作三星期。
2007 年參加廣東舞蹈節,並授課。同年九月由香港回國為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編創大型舞劇牡丹亭及 2008、2009 年的點子鞋,並參與演出,2007 年曾任教於台南女子科技大學舞蹈系。
2008 年參加台北越界舞團的演出(張曉雄先生作品)。
2009 年參加台北越界舞團的演出(何曉玫女士作品)。
2008 年至今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
2010 年參加極至體能舞蹈團「小綠人」首演編舞及演出。
融會多年專業舞者及教學者的經驗,並結合不同派別的當代舞技巧與運用身體的概念,以組合動作為訓練主軸,在邏輯性與合理認知身體構造的原則上,訓練肢體掌控與運用能力;再藉由當代小品練習,透過與音樂、空間的連結,創造多樣性的舞蹈質地與身體想像!
畢業於印度尼西亞藝術學院( ISI)大學,研究現代舞蹈編舞領域。擅長傳統的爪哇舞蹈傳統及現代舞, 他與印度尼西亞的多家舞蹈團和海外的舞蹈團有很多工作。從 2009 年開始,他開始與阿姆斯特丹 Leine Roebana 舞蹈團合作並一直工作到 2018 年。從 2017 年 11 月到 2018 年 3 月,他以舞蹈家 TabulaRasa 的身份加入了比利時的編舞家 Isabelle Beernaert 的行列,後者在比利時和荷蘭擁有 50 多次成功演出。在創作現代舞蹈作品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以嶄新的方式推廣傳統爪哇舞蹈藝術,引起大眾對傳統藝術的關注。
世界上最獨特的字母-爪哇文字
它由 20 種字母組成,也象徵著人類的 20 個指頭。 手指是人類最簡單的計數工具,這象徵著文化與生活。
爪哇總是在單步執行之前使用準備好的計算。
在這20個字母中Ha、Na、Ca、Ra、Ka、Da、Ta、Sa、Wa、La、Pa、Dha、Ja、Ya、Nya、Ma、Ga、Ba、Tha、Nga試圖找到與傳統爪舞的關聯,課程中帶領大家認識印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