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倘若「南方膚色」的人群自願戴起「北方面具」,這是選擇還是盲從?倘若南方樂聲漂向北方,將會大放異彩還是乏人問津?倘若北方以援助為名使喚南方,南方該安分守己還是改變自我?本組三篇論文各自立足於與台灣親近程度不一的「南國」,執筆關注不同的南北關聯,並以南方樂音為小組主題,討論音樂展演作為一個文化實踐場域,如何為誰南誰北的問題豐富並提供不同切入點的「聽」角。
本組論文從三個跨區域的交會出發,探討不同的音樂型態、社群、與國族、國家之間的動態關聯性。首先是「現代國樂」中,馬來西亞華樂團看似在地化為南方代表,實質上卻以北方(中國)為典範,有時比北方更北方。第二篇看著日本動畫卻聽見印尼傳統甘美朗音樂,不但引起印尼閱聽者不安,也無形中建構出御宅圈的刻板印象。最後一篇關注巴基斯坦鄉鎮的蘇非吟唱者,如何在跨國企業資助的融合音樂節目中,與都會流行樂手進行協商。藉由以上三個議題,本組試圖勾勒出游移的南北動態關係,進而聽見樂音展演如何與南方產生共鳴或為其製造危機。最後,我們也歡迎單篇投稿者黃稟皓的論文《Didgeridoo Taiwan:迪吉里杜的「身體文化」及「從原生地到臺灣的音樂詮釋與轉折」》的加入。
關鍵字:音樂實踐、動態南北關係、馬來西亞、印尼、巴基斯坦
籌組人*及主持人◎
黃佩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鮑沛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助理
廖聖捷*/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
羅愛湄◎/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華夷之辯:以馬來西亞華樂文化反思「現代國樂」
廖聖捷/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
摘要
提及東南亞地區的華樂團,會令人想到新加坡華樂團標榜的「南洋樂派」或「南洋風」。鄰國馬來西亞即便沒有職業樂團,也往往順理成章地被放入「在地化」的框架中:作品吸收馬來音樂元素,形成華樂團的在地發展。然而,呈現馬來風格作品並非當地樂團的主流做法,許多樂團反而以「發揚中華文化」自居,例如吉隆坡循人中學華樂團認為「華樂就是我們中華文化五千多年流傳下來的音樂文化」。在眾多相似的想法下,馬來西亞有許多華樂團不但沒有在地化,而且還朝著反方向發展。由此可見,「樂團的在地發展」與「音樂作品的在地化」並沒有必然的聯動關係。 儘管馬來西亞華樂團自詡為「華」之代表,但相對於中國中心主義是異國色彩之「夷」,對於馬來中心主義更是外來之「夷」。換言之,馬來西亞華樂團是無依無靠的「雙重他者」。筆者將以親身考察的樂團及其音樂展演作為案例分析,參酌「華夷風」(Sinophone/Xenophone)進行理論對話,反思馬來西亞華樂團如何面對上述「雙重他者」之處境。本文以為,馬來西亞華樂團不應該是等著被中國中心與馬來中心「接納」的包袱,相反地,是馬來西亞華樂團豐富了他們的音樂文化。
關鍵字:馬來西亞、華樂、現代國樂、華夷風、南洋風
當印尼傳統音樂遇見御宅:談甘美朗在日本動畫的挪用與台灣宅圈的接受
鮑沛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助理
摘要
甘美朗(Gamelan)是印尼普遍的宗教與慶典音樂,乍看之下與御宅毫無交集,但早在80年代已有作為日本動畫配樂使用,爾後亦發展出與該樂種原生地相異的功能性。甘美朗在配樂的角色幾乎是為了營造出詭譎的氛圍,被注入「不安」、「神秘」,或是「危機」等諸多如示警般的意境。運用甘美朗的動畫不但引起迴響及關注,甚至被奉為經典名作。在一片讚譽之外,鮮少有人聽到印尼籍動畫閱聽者感到文化被掠奪的不安心聲,更讓甘美朗在原生地之外產生了刻板印象。 本文將以三部動畫作品爲例,探討不同的甘美朗聲響如何影響日本動畫呈現的樣態。首先是大友克洋的《AKIRA》,以甘美朗勾勒出兩個角色的主題音樂,並描寫反烏托邦的「新東京」;第二例為市川春子的《寶石之國》,以電子化的現代甘美朗聲響作為危機警示之聲;第三例是綠川幸的《螢火之森》,在鮮少人工後製的情況下,直接以傳統曲調營造出符合動畫情景之樂。與此同時,筆者將參照印尼網友閱聽心得,並比對台灣御宅研討會的經歷,論述挪用與接受的危機。期許本文能夠使宅圈對於聆聽「南方」的聲音有更多敏感及留心,同時讓更多人關注動畫音樂與御宅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影響。
關鍵字:甘美朗、印尼、御宅圈、日本動畫、配樂
跨國資本與在地合作的巴基斯坦「蘇非融合流行音樂」:信德省鄉鎮視角的內在他者協商
黃佩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摘要
巴基斯坦流行音樂的發展一直深受英美文化、跨國經濟、和地緣政治之影響。都會青年的樂團文化於1988年軍政府垮台後進入「黃金年代」,2001年後卻因美國的「抗恐戰爭」及印度電影音樂的引進而陷入瓶頸。在此脈絡下,由跨國企業「可口可樂」公司資助的Coke Studio Pakistan於2008年開播至今,成為巴國史上最持久的音樂節目,不但重振了國內流行音樂產業,更因節目設計樂手跨界合作,邀請民間歌手與西洋樂團融合演奏,成為一個讓受英式教育的青年重識在地文化,讓聽眾創造國族記憶的平台。然而,在此透過音樂「尋找自我」的過程中,隱藏著許多與階級語言異溫層「內在他者」的協商。 本文將以節目最常出現的「蘇非融合流行音樂」為例,探討其中之協商過程。在不對等的權力關係中,來自鄉間吟唱不同語言蘇非詩歌的樂手進入錄音室與白領階級製作團隊相遇時,兩邊如何透過演奏進行磨合、取捨、與改造?在新創的聲響網絡中,哪方獲利?我聚焦於一集與信德省蘇非傳統Shah Jo Raag合作的案例,從田野學習此吟唱傳統的經驗出發,加上與不同吟唱者訪談八卦的蛛絲馬跡,以及對這集成果的音樂分析,從信德省鄉鎮的「南方」視角觀察這個受益於「全球北方」資金的音樂節目所創造的在地動能與危機。
關鍵字:南亞、巴基斯坦、流行音樂產業、民間宗教吟唱、融合演奏
Didgeridoo Taiwan:迪吉里杜的「身體文化」及「從原生地到臺灣的音樂詮釋與轉折」
黃稟皓/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班學生
摘要
Didgeridoo作為原生地澳洲的樂器,在當地原住民的文化脈絡中,有其神聖、祭典、男性的意義。透過吹奏以及所發出來的聲音,其內心、精神狀態能連結到大地母親、世界萬物。有趣的是,經由全球化輸出至全世界後,也與各地的在地文化融合,並呈現出了新的樣貌及聲音組合。然而,截至目前,除了國外有專書介紹以及探討在音樂治療上的可行性,國內則尚未有相關深入的探討。雖然作為小眾的樂器,學習人口並不多,但早已有許多本土的演奏家正透過它吹奏著臺灣的聲音,並透過錄製專輯、跨界展演、舉辦工作坊等方式來推廣並作為個人在音樂上的詮釋。因此,有關它獨特的身體文化運作機制、進到臺灣文本脈絡後與原生地的差異、在促進健康及福祉上是否扮演一個重要的媒介,以及如何結合在地元素再創作,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及田野訪談等方法,一步步叩問前述問題,訪談到入圍第31屆金曲獎最佳錄音專輯的大恭,並針對其《A Voice in the Chaos》專輯作相對應的音樂分析。本研究期望能在臺灣流行文化與非主流展演的紀錄上留下Didgeridoo的足跡及討論的聲音,並讓更多人能一窺Didgeridoo與臺灣在地文化結合後所孕育出的新風貌。
關鍵字:Didgeridoo、《A Voice in the Chaos》、身體文化、全球在地化、流行文化與非主流展演
評論人
羅愛湄/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