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在當代全球化盛行、與經歷國家政府的建制過程後,臺灣原住民族的自主意識逐漸提升,於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風潮下,更加講求多元文化間的平等與共存關係,以及身份認同的自由選擇,進而主張個人與群體特色的意識型態,逐漸成為近年原住民族在發展上所採取的策略,期待在台灣的大眾社會中逐漸展露作為原住民族的主體性。這樣的主體性也在與各族群語言、文化教育、生態環境、地方政治、以及產業經營上,產生交織的「互為主體性」。本場講座將以當代原住民的觀點出發,探討其在建構自身主體價值的過程中,如何與上述所提及之文化行為與國家政府的建制體系,在其間的斷裂(disjuncture)中進行銜接(articulaiton),並實踐該族群的文化知識,於全球化的風潮下尋求地方永續經營的方法。
關鍵字:部落永續發展、在地產業經營、主體認知、文化知識與實踐
籌組人*及主持人◎
盧浚澤*/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田菀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達悟族在觀光產業的變遷與挑戰-以當代返鄉青年為例
王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鑑於聯合國逐年強調永續發展的必要性,使得全球有更多國家、企業、組織注意到生態及環境的發展,國內目前也正積極推動與永續發展為主的永續觀光,然而,在高度倚賴觀光產業的蘭嶼在環境永續上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因為近年疫情不能出國的同時,使離島旅遊變成了熱門選項,更加放大了蘭嶼面對旺季的問題,在過量觀光客湧入的同時,引起在環境、生態、文化上的衝擊。本篇研究探討達悟青年的導覽方式,在觀光產業興盛的同時,變得更加偏向符合觀光需求,導覽模式逐漸偏向生態觀光,不僅可能導致環境因此受到不可逆的傷害,還可能造成達悟族逐漸失去族群及文化認同。透過觀察不同時代返鄉的達悟青年,比較自我認同和族群認同在觀念上的差異,與導覽行徑的變化,從中尋找達悟文化作為觀光產業主體的可能性,以及達悟傳統知識與永續發展之間的關聯性。
關鍵字:永續發展、生態觀光、工作價值觀、自我認同、達悟族
臺灣原住民返鄉青年的主體性建構與當代文化實踐:以臺東縣長濱鄉為例
盧浚澤/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研究以長濱鄉的返鄉青年群體,在其返鄉前後,從自身:於原鄉部落的生活經驗、青年離鄉生活經驗、返鄉後的重返部落社群的經驗進行比較,從中探討返鄉青年個人在原鄉、離鄉、返鄉的三個生命經驗之間,身處於不同生活環境、地方感、與國家治理權力系統的框架下,所發展出的對於自身身份認同與在地文化認同在詮釋上的轉變。 本研究將以「銜接理論」(ARTICULATION THEORY)探討其在建制化的國家體系與部落內部既有的社群權力系統下,透過與國家體系的銜接,如何受其影響而形塑出自身的文化與在地認同,並在這樣的過程中,爬梳從個人到群體之間的協商過程中,形塑出個人與在地社群、在地社群與國家體系、國家體系與個人,這樣盤根錯節的權力與文化體系。 此外,對於返鄉青年,在原鄉與都市的移動之間,因為經驗的累積與差異,會主體認知上對於在地空間產生如何的差異與變化,以發展出自身的「全球地方感」(GLOBAL SENSE OF PLACE)在展現這樣的銜接過程中,破除過往在原住民研究中“真實性”/“不真實性”二分法的探討,擬以實踐理論(PRACTICE THEORY)的概念去探討在實踐的過程中所建立出的主體性。
關鍵字:「阿美族」(Amis)、「返鄉者」(returns)、「銜接理論」(articulation theory)、「全球地方感」(global sense of place)、「實踐理論」(practice theory)
當代原住民族語言與文化的公共性:阿美族都蘭部落健康照護中的族語實踐
田菀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近年政府推動長照政策,從1998年起行政院核定「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及「老人長期照顧三年計畫」,開始正視長者之照護相關事宜。2016年核定「長照十年計畫2.0」,建立了日間照顧中心、樂齡學習中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巷弄長照站等,亦在各個原鄉設置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除了專為原住民族長者進行社區之就近照顧服務,也創造地方工作機會以利年輕人返鄉,並期能透過照顧陪伴期間的互動交流,希冀藉此延續原住民族文化與語言的命脈。2017年,我國也將原住民族語言認定為國家語言,然而現階段在法院固然有專職聘用通譯人員以供族人申請,但在原鄉第一線醫療照護方面卻缺乏族語專才來協助族人相關事宜,更顯其因語言不通造成的醫療資源弱勢。本文將統整現行醫療照護之族語通譯情形,且訪談阿美族都蘭部落的第一線醫療照護工作者,瞭解其族語通譯之需求,並透過其工作場域之觀察,嘗試探究族語與文化的公共性關係,期能作為於未來在討論族語醫療通譯相關議題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公共性、原鄉長照、文化安全、族語通譯
原住民族社會組織、農業生產與部落發展—以阿美族Olalip(屋拉力)部落文旦產業為例
林美艷/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臺灣原住民族的權利意識覺醒,政府促進原住民族整體發展,依聯合國宣言、我國憲法及法規,成立中央級原民機關、編列預算、制定政策發展原住民族產業,以因應全球化變動及經濟衝擊。筆者是阿美族Olalip屋拉力部落(以下簡稱屋拉力部落)族人,部落以種植鶴岡文旦聞名,近身觀察近十年經濟作物文旦產業與本部落發展,經過2010年創立「Wirok文旦」品牌,已累積屬於部落群體之產業發展經驗,在部落經濟仍受到外部商人剝削及周遭環境嚴重影響下,當代原住民族部落要如何運用社會組織本體能量,連結外部資源永續發展,可能成功關鍵因素為何? 本論文將以關鍵人物訪談及民族誌研究方法,瞭解屋拉力部落在政府資源及自創品牌,族人關心的產銷問題所在。在部落本體的阿美族「生活」之傳統組織或文化,在永續發展上遭遇難題所在,自社區總體營造到地方創生,至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推波助瀾,相較於漢人普遍欠缺經濟條件及人際網絡下,屋拉力部落的經濟作物文旦產業,運用阿美族的傳統知識、文化組織與政府資源連結,成功翻轉啟動部落成為永續發展的實踐主體,達具傳統文化保存、經濟生產維生及土地環境維護三者和諧共生永續之雛型,希望能跟南島民族部落分享部落產業發展經驗。
關鍵字:部落發展、社區營造、文旦產業、阿美族
評論人
蔡政良/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學院南島文化研究博士班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