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鄭肇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煉金之地:朝向一種材料生態學的地方想像
李威宜/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摘要
這是一份關於台灣代工產業的地方想像研究。以追蹤金屬路徑的田調策略,認識代工者的知覺世界,進而探究金屬進入地方所匯聚的人事物生態關係,並討論頂番婆水五金在全球流動中的身分識別問題。藉由多軌金屬路徑的追蹤結果,我們得以解釋以金屬為能動所匯聚的社會技術史的地方想像。
關鍵字:鹿港頂番婆、金屬地景、水五金人、全球地方想像、技術主體
本論文為科技部計畫「工農中介研究的全球視野、地方路徑與社會想像:後產能主義挑戰下的臺灣鄉鎮生活的定位」(MOST 106-2410-H-007-042-MY2)部分成果。
蚵豐漁鄉:嘉義縣東石鄉蚵業產銷、海洋與蚵仔生物性
郭育伶/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嘉義縣東石鄉擁有全台灣最大外海養殖蚵棚,蚵仔產量超過全國三分之一(嘉義縣文化觀光局,2022),並具備全台最完整蚵仔產銷鏈、最大蚵仔集散地(林志德,2008),在東石,幾乎能夠看見所有因蚵仔而生的職業分工,居民大多從事與蚵仔相關工作。蚵仔養殖於海上,面對氣候、溫度、海相、潮汐、風浪、蚵仔生物性等不穩定因素,與蚵農、蚵仔產銷鏈交織共構、相互影響。本研究試圖回答嘉義縣東石鄉,在地何以擁有完整蚵仔產銷鏈,並主導全國蚵仔市場產銷的問題。本文以東石蚵仔運銷之協商、過程及意義、東石蚵農的工作實踐與海洋互動中之地方知識、東石蚵仔生物性對養蚵技術、地方關係、產銷的影響三大面向切入。這三個問題,只是概念上的區分,我所欲討論的東石蚵業養殖,係由這三個面向交融而成,而非特定、獨立原因所致。唯有帶入多重的視角,方能清晰探詢東石蚵仔產銷鏈的特殊性。
關鍵字:養殖漁業、產銷鏈、蚵仔、東石
從螯合、根圈到共生——光合菌農業共學行動的多物種意涵
林淑惠/國立成功大學通識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簡義明/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
郭楊正/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
本文記錄一場自2018年啟動的光合菌農業共學行動,論文中的行動者包含人(分子生物科學家、農民與社造協作者)與非人(光合菌),這場非典型的農業行動,迄今為止(統計到2022年4月底)共計吸引超過3000名的農漁民投入學習,逐步共構出一種分散式微生物應用的共學網絡。
非人行動者「光合菌」是這場行動中的關鍵物,它經由怎樣的實作路徑從國家菌種保存庫中走入跨地域、栽種不同品項作物的數千名農民之田間?並讓慣行、友善、有機等不同農法系統都能納受,並進而調整農民看待自我跟作物,甚至是土壤與環境的關係,同時關鍵物也因為涉入多重社會網絡而逐步改變。
我們想探討與追問的問題是:這場尚在前行與外溢的農業共學行動對當代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之意義是什麼?本文擬借用「螯合」(Chelation)、「根圈」(Rhizosphere)與「共生」(Symbiosis)這三個在描述微生物、植物與土壤交互影響下的學理概念,來作為我們替這場農業行動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發展意涵、價值討論與環境倫理之隱喻與論述的起點,並試著回應目前人文社會學科正方興未艾的多物種討論。
關鍵字:光合菌、多物種、共生、農業共學社群
從資源管理制度看區漁會角色:以臺灣鯖鰺漁業為例
吳映青/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研究以2017-8年在A區轄下迎風澳漁港所蒐集的田野材料,解釋管理東北海域鯖鰺漁業資源的《鯖鰺法規》修訂過程中,為何不同區漁會針對法規細節爭論不休。本文主要以A區漁會幹部們訪談進行分析,並說明「區漁會之爭」與網撈鯖鰺漁法變遷現象之關聯。本文有兩個主張:第一,資源管理作為晚近出現用來治理漁業、改造漁業的話語,也需要建構一套能回應該目標需求的制度,藉由高度商業化的鯖鰺漁業為例,新興鯖鰺資源管理制度與既有治理漁業制度開始有所磨合。第二,在社區/群自然資源管理(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的研究中,已有豐富文獻討論制度形成過程中,在社區內同時也進行「排除(exclusive)和納入(inclusive)」的作用,本文嘗試指出新興資源管理制度同時也可能發揮消融原先社區/群界線,建構一個能共享資源為目標的新社群。
關鍵字:社區/群自然資源管理(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公共財與公共化、鯖鰺漁業、區漁會
評論人
鄭肇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