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在人類學的族群研究以及界域研究(borderland study)領域中,人群與人群之間的關係不再被視為是簡單的社會或文化團體之關係,而是開始重視邊界的形成及人群如何跨越邊界流動,甚至是人們如何在這樣的跨界移動中進行自己的生活。例如R. R. Jr. Alvarez(1995)討論美墨邊境的墨西哥人,如何在邊境的兩側移動,並在兩邊都各自形成了家庭與網絡,又或是藍佩嘉(2006)從同為母親的角度討論台灣女性僱主與東南亞女性看護如何各自面對在跨界脈絡下的生活以及又是如何認知彼此的互動。但是,從物質文化與博物館的領域來看,對於人群跨越邊界的移動以及人們的跨界生活等議題的討論,在近年來才正在形成中。本次場次將會以物質文化與博物館領域的角度,從「物」、人與意識形態的三個面向來進行邊界與跨界的討論。「物」的移動方面,本場次會討論苗族的銀飾與博物館的中華文物箱的流動與界線跨越;人的部分,本場次則有討論基隆人與「北部想像」如何構成他們流動的南漂人生,同時還有中學視覺藝術課程與博物館合作時,面對跨界移動帶來教學多元性,或不移動時的因應方式;最後則是透過一個美術展覽的民族誌描述,來討論台灣美術史與不同意識形態之間互動,最終產生的多重跨界認同與文化價值。希望透過本場次這些「物」、人及不同意識形態價值的接觸與互動,來思考人們如何在「物」、價值與意識形態等邊界下面對與因應各自的跨界生活。
籌組人*及主持人◎
王廷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銀如人生:施洞苗族的銀飾、人觀與交換
普若琳/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文以貴州黔東南施洞苗族女性的銀飾如何從原料貿易、禮物交換、家內分享再到公開展示與母親死後的再分配這一整個流程,搭配著服飾共同構成了施洞苗族女性的人觀。一方面來說,銀飾成為了施洞苗族女性人觀全面報稱體系中的一部分,當另一方面來說銀飾在構成人觀的流程中,其實也如同人的一生一樣會經歷不同階段的轉變與移動。因此,本文希望在銀飾如何參與構成了施洞苗族人觀之外,也進一步嘗試描寫銀飾如同人生一樣的生命史。
施洞本地不產銀,當地銀匠必須從貴州買進銀皮,再加工成銀飾販售。一般家庭若要買得起一整套銀飾給女兒,多半需要到其他城市打工或做小生意,所賺的錢才有可能有能力購買。當女兒到達適婚年齡便會穿戴整套銀飾到踩鼓場上跳舞、展示,展示原生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進而有更多機會與更好的家庭聯姻。何兆華在其博士論文《染之成禮:貴州施洞苗族的布與人》(2011)中描述施洞苗族如何透過婚姻中服飾與銀飾的交換來穿越社會內部的邊界,以及銀飾又是如何藉由苗人到外地打工和進行貿易而從外部社會穿越至苗族社會。藉由布、刺繡以及銀飾在聯姻的脈絡中交換,何兆華認為苗人透過服飾的交換來跨越邊界,最後構成一個完整的「苗人」。筆者期盼能將突顯銀飾在上述構成完整「苗人」中所扮演的角色,來擴充何兆華的討論。同時,本文也試著描述銀飾從施洞社會外進到社會內,然後在家庭與家庭之間交換、繼承與再分配,藉由這個銀飾生命史的描述來補充苗人人觀中的物質性面向。
關鍵字:施洞苗人、人觀、銀飾、生命史、交換
建立邊界與跨界的「物」:1970至80年代中華文物箱的海外宣傳與展示脈絡
史修華/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文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檔案及新聞資料討論1970至80年代間,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製發的「中華文物箱」展覽文物箱,如何在中華民族的國族文化認同下蒐整出一套足以代表中華文化、區別其他文化的物件,並將這些物件及其背後的歷史文化象徵意義移動至異國展示與說明,試著圍繞著這些「物」來建立和加強「中華文化」的邊界。
十九世紀以來,國家透過博物館形塑國家文化的範圍,建立國家認同感,所影響範圍甚至也包含海外僑民的居住空間。在《想像的共同體》( 班納迪克.安德森,2006)一書中,Benedict Anderson特別強調近代民族國家如何透過物質文化,將新生的想像共同體與過去歷史上的帝王連結,其中博物館扮演了最為關鍵且重要的角色。在1969至1986年間,國立歷史博物館接受教育部委派,製作並分送五批次的「中華文物箱」至世界各國展出,以彰顯中華民國的文化正統性。文物箱內容囊括商周以降之青銅、陶、瓷、漆、玉、書畫等傳統中華藝術品真跡或複製品,以及帝王譜系表、時任總統畫像、國家建設實況等照片。文物箱所選物件呈現國家文化一脈相承的線性結構,濃縮著國家建構的中華文化邊界。而透過文物箱在外地友邦或僑民居住地的展覽,不僅讓當地文化人士認識何謂「中華文化」,當地僑民參與協辦的過程中,也促使他們加強文化邊界的印象。在一個文物與人都跨界移動的情境下,再現且鞏固記憶中的「中華文化」。
關鍵字:國族文化認同、文化邊界、博物館展示、中華文物箱、想像的共同體
北部的「北方想像」:一個基隆人的南漂民族誌
魏子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文希望以基隆這個臺灣最北邊的城市,其居民如何在政治經濟的架構下,長期的往南方的臺北移動去進行求學或就業的活動,而這樣的移動生活應該會描述出一個特定的臺灣「北方想像」。同時,由於頻繁的跨越界線,南漂的基隆人在生活上會面對類似界域研究(borderland study)討論的認同、生計、家庭與政治經濟的挑戰,這些都是筆者藉由本文希望試著描述出來的一個基隆人南漂民族誌。「全球南方」一詞是說明全球北方通常被視為經濟程度發展較高、生活環境較好的國家,而全球南方則反之。除了全球會有南北之分,在一個國家內部也很可能會出現南北差距的問題。在臺灣,由於南北資源分配不均,為了尋求就業機會或更好的教育環境,「北漂青年」因此出現。於此同時,也有一群「南漂」的基隆人往臺北移動。根據交通部2016年的研究,有將近一半的基隆市民,每天都要通勤離開基隆去外地上班上學。在行政位階、經濟環境、產業類型、交通等方面來說,基隆卻無法與臺北市或新北市擁有類似條件,然而基隆又經常被納入於大臺北生活圈中。在此種情況下,進入臺北的基隆人對於臺灣北部產生出特殊的「北方想像」。
本研究預計針對4-6位在臺北就業或求學的基隆人進行深入訪談,年齡區間落在16至30歲之間。希望從他們移居或通勤的生活來了解他們從基隆移動至臺北的過程中,究竟跨越了哪些想像的界線、面對怎樣的挑戰,同時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北部人」與「基隆人」身分認同與「北方想像」。最後,本研究希望討論的是,這些界線、挑戰與認同能夠幫助我們描述出怎樣的基隆人跨界生活,藉此瞭解基隆身處地理北方實際上為政治經濟南方的矛盾情形,並據此來討論基隆人的自我定位和認同。
關鍵字:基隆、南漂、北方想像、跨界生活、界域研究
「讓美術課走出教室」國中視覺藝術教師 運用博物館資源之研究
游倩如/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文以位於臺灣不同地區、族群與教育性質的國中視覺藝術教師運用博物館資源並結合課程的現況,來討論這些國中教師所面對的挑戰,實際上是一種從地理上、體制上與人員上無法持續進行跨界移動所造成「固著」現象。筆者預計採半結構式訪談法為主,研究對象為分佈於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以及高雄市的五位國中視覺藝術教師。筆者希望研究成果能夠以一個面對「固著」處境的角度,來思考多元學習以及與博物館合作如何意味著跨界移動的能力,以及這個跨界移動的生活如何在學校的場域創造出輿論中常見的「城鄉差距」。
這本文討論的四間學校包含額滿學校、市區學校、完全中學、部落學校,將個案資料與訪談記錄分為交通地理位置、機構因素、受訪者等三個層次進行分析,探討教師在該教學條件下所採取的教學策略與博物館經驗,如何主動或被動的面對「固著」且無法跨界移動的多元學習。目前,博物館教學資源除了移地學習的導覽講解、工作坊與講座,以及博物館線上展覽、展品影音媒體,或是協同博物館教育推廣人員、藝術家設計的教學計畫,這些都是多元學習的重要資源,但對於本文中部分的學校而言,就變成了一個需要跨界移動才能參與的障礙。筆者期望從地理、機制與人員等層面,描述學校與博物館合作進行多元學習時,實際上有著跨界移動的要求與成本,而如果學校或教師無法滿足這個要求時,又能夠有怎樣的應對方式來面對。
關鍵字:國中視覺藝術教育、博物館教育、城鄉差距、部落中小學、跨界移動
從「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之展覽民族誌來重新思考臺灣美術史的論述邊界與其跨界脈絡
藍麗霞/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文希望以北師美術館2020年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之描述,從展覽展示、展覽敘事與評論等來構成一個展覽的民族誌描述,嘗試來重新思考美術史研究中的臺灣美術史論述,是否應該更加的重視不同時期臺灣美術的跨界處境以及其背後的政治經濟與語言意識形態脈絡。蕭阿勤在《重構台灣》(蕭阿勤,2012)一書提到,二十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的臺灣民族主義對文化界的影響,最顯著、最值得關注的是文學、語言、歷史三個領域,其中推動了文化與政治行動的正是背後的語言意識型態。至於這個八十至九十年代語言意識形態,蕭阿勤則認為其可以溯源至日治時期開始的殖民生活,以及生活其中的臺灣人如何面對不同文化、教育、語言、飲食、服飾、政治等領域都有了新的邊界,而自此之後,臺灣人就展開了一個不斷跨越邊界、搖擺於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生活方式。本文正是希望將「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的展覽民族誌,在蕭阿勤提出的臺灣多重邊界與跨界移動框架下,來重新思考王白淵(1955)、謝里法(1978)、蕭瓊瑞(1991)與廖新田(2008)等人的傳統臺灣美術史論述,是否忽略了一些跨界移動與對話中的細節,而將臺灣美術史描寫成為一個線性前進的單線史觀。
關鍵字:展覽民族誌、臺灣美術史、意識形態、邊界、跨界
評論人
何兆華/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教授
魏捷茲/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