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發展迅猛,衍生和照亮了諸多社會問題。一方面,這對基於長時間田野並轄域于諸多細分分支的人類學產生了強烈的方法、倫理、乃至學科意義層面上的衝擊(Günel, Varma, and Watanabe 2020),另一方面也刺激人類學家們進行更即時而有公共面向的介入性知識知產(Liu 2020)。這一刺激下,几位中国大陆背景的人类学学生/学者在2020年开启了中文公共人类学平台“結繩志”。結繩志力圖從最具社會關切和張力的事件和現象而非既定學科理論出發,尋找人類學及相關領域能提供的問題意識和實踐方法。這一取向不同於中國大陸當下“人類學熱”所易導向的奇觀轉譯、知識搬運、與文化本質主義和保守主義(Graeber 2013)。操作上,結繩志有意識地以“結”這一強調探索與聯結的意象(Ingold 2015,Haraway 2020),力圖實踐去中心合作並主動尋找在野實踐者。近兩年的實踐雖未曾完全達到這一理想,但也得以進窺窄門內的諸多問題:對中文世界的人類學而言,誰是公眾?什麼是有效的聯結?什麼是人類學的公共性?如何面對權力?媒體和學界的關係何為?如何平衡學院和學院外的知識權力位勢?怎樣重新定義編輯與作者、批評與聯結、知識和實踐?抱著這些問題,我們真誠邀請在公共人類學上早已走在前面的台灣的老師與同學多多交流。
關鍵詞:公共人類學、公眾、知識生產、實踐方法、後疫情
籌組人*及主持人◎
曾毓坤*/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歐子綺◎/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
與談人
呂欣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傅可恩(Kerim Friedman)/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高雅寧/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副教授
安孟竹/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曾毓坤/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小結/結繩志成員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