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原住民經歷殖民與當代的國家治理,導致語言、文化的斷裂、土地流失與環境的破壞,基於此,轉型正義的議題在近年來受到重視,透過徵集記憶、調查歷史真相,尋求轉型正義。本議題小組企圖從從原住民的心理安適、精神健康與文化照顧的面向,切入歷史創傷的議題,重新凝視原住民曾經經歷或正在面對的苦難,探問何謂歷史創傷及其影響,並思索如何透過人類學的取徑尋求轉型正義。
關鍵字:原住民轉型正義、歷史創傷、心理安適與健康
籌組人*及主持人◎
吳易澄*◎/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助理教授、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文化實踐療癒歷史創傷—以太魯閣族人經驗為例
Ciwang Teyra/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各國原住民族皆面臨外來政權長期的殖民統治與同化政策。國際上陸續有原住民族學者及團體呼籲正視歷史殖民壓迫對原住民族健康的衝擊,「歷史創傷」 (Historical Trauma) 一詞也隨之受到重視,用之探討歷史的殖民壓迫事件如何藉由代間傳遞,影響當代原住民族的身心健康(如:憂鬱症、焦慮症、物質使用等)。有鑑於歷史創傷在臺灣的討論仍相對有限,本文聚焦探討太魯閣族族人的歷史創傷經驗,以及相關的歷史創傷事件如何影響當代族人的健康及生活,並進一步討論面對歷史創傷下族人展現的韌性以及療癒的方法。本研究深度訪談30名族人,透過主題式分析,發現歷史殖民壓迫事件造成族人在人與人、人與靈、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破壞;而這些關係的斷裂,也形成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對部分族人而言,飲酒除了逐漸成為壓力舒緩的方法,也可能是當代族人關係連結的途徑。本研究也發現,文化實踐能促進人際間、人靈間、以及人與環境間的關係修復,有助於歷史創傷的療癒,進而提升族人身心健康與生活和諧。此外,當代人際互動的歧視與隱微歧視也可能會觸發或強化原住民族的歷史創傷。本文建議,欲療癒歷史創傷,除了在助人工作的實務處遇上納入文化實踐以及關係修復的觀點,歧視與隱微歧視的杜絕,亦可能避免激化歷史創傷帶來的衝擊。此外,對於限制原住民族文化實踐的相關法案,政府也應積極修正,以落實原住民族歷史及轉型正義。
關鍵字:歷史創傷、療癒、太魯閣族、文化實踐、關係修復
實踐的Gaya:文化照顧與歷史創傷
柯哲瑜/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博士生
摘要
在日治時期遷村政策、警察系統進駐,以及國民政府時期土地流失、國語運動、經濟轉型的政策影響之下,以歷史創傷的形式威脅著當代太魯閣族長者的健康。本研究藉由2019年至2021年的田野工作,看見水源部落文化健康站由照顧服務員與長者共同創造的族內照顧形式,如何積極且溫柔地直面歷史創傷。這不只是對於當代主流照顧形式的抵抗,更撫慰了太魯閣族人身心靈的傷口。 本研究發現,透過母語名字與古調音樂課程,族人共同回望遷村史並重建家族系統間的連結;藉由營養餐食與運動課程,族人重新拿回太魯閣族所重視的力氣與強盛;此外,站內文化安全環境的氛圍,則回應了太魯閣族對性別意識秩序、長者尊嚴維護、講究勤勞與集體性的文化需求。 上述文化需求根源於太魯閣族的Gaya。透過文化健康站的文化照顧實作,不只可以看見Gaya對太魯閣族人的影響,更可以看見Gaya積極回應當代的健康需求並在實作中冉冉升起。更重要的是,這些在Gaya秩序之下的照顧實作正積極且有效地回應發生在太魯閣族族人生命之中的歷史創傷。
關鍵字:太魯閣族歷史創傷、文化照顧、文化健康站
解殖生命政治?表觀遺傳學解釋原住民歷史創傷的矛盾
吳易澄/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助理教授、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摘要
針對台灣原住民飲酒的現象,過去在台灣流行病學與社會科學跨領域的討論中,依舊仍傾向問題化、基因化與病理化的路徑。表觀遺傳學的概念逐漸被用以解釋特定的生物脆弱性與歷史創傷的關係,本文企圖檢驗此一概念用於解釋原住民當代飲酒實作與其歷史命運的適切性,基於作者為期一年的多點民族誌的田野資料,透過原住民飲酒多面向的敘事,進一步指出表觀遺傳學用以解釋當代原住民飲酒實作的矛盾性。本文藉由原民銜接理論指出當代原住民歷經殖民與現代化過程,同時經過大規模的移動與多族群的互動,逐漸形塑出多元面貌的飲酒文化。飲酒一方面反映了面對結構的暴力下的創傷,另一方面卻也凸顯了原住民透過飲酒達到自我形塑,抑或藉由負面資本來重塑自我認同。表觀遺傳學的概念似是能以肯認歷史創傷的角度來解殖過去相關研究對飲酒的生命政治詮釋,一方面帶有對解殖、去汙名化的意味,但也可能忽略了飲酒的多元價值意義而流於將原住民受害者化,反而忽略了其本身具備的能動性。
關鍵字:表觀遺傳學、原住民飲酒、歷史創傷、生命政治
集體性與個體性之流轉:臺灣原住民研究「情感轉向」可能性探尋
何浩慈/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近二十年人類學界興起研究視角之「情感轉向」(affective/emotional turn),從關注文化特徵、社會結構等相對具體、可觀察之現象,擴及探討情緒(emotion/mood)、感受(feeling)面向。尤其都市田野中,面對異質、破碎、快速變動、難以定義或劃界的研究對象與場景,更經常由個體出發,理解其動機、詮釋、價值觀等,包含針對社會性(sociality)之研究,亦立基於對個體狀況的認識。相較於都市研究,聚焦單一族群或有明確行政區劃、聚落邊界之原民社群研究,則以族群語言文化、部落環境與土地正義、原住民主體性為單位與關懷,奠定下了對集體樣態、情境的細緻描述、分析、與深刻批判。 此基礎上,本研究以臺灣原住民社群當代發展為課題,見證報導人延續文化、凝聚社區、營造認同的實踐,卻也在參與公共事務過程中,面臨壓力與傷痕;儘管如此,仍選擇繼續服務部落、對家族貢獻、爭取族人權益。本文以「認知人類學」借鏡心理學「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發展出之觀點,描繪個人內在圖像,探究個體與集體拉扯中,「使命感」生成、斷裂、存續之脈絡,以及「創傷」是否存在?有何影響?藉此回應人類學認識論下,情緒、情動(affect)、安適(well-being)、倫理(ethics)等交互相關概念之論辯,作為臺灣原住民研究「情感轉向」的一次嘗試。
關鍵字:情緒、情動、依附、創傷、安適
評論人
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Wumas Nang-afulan/長老教會中布中會信義教會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