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徐雨村◎/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火神祭的誕生:撒奇萊雅族的儀式展演與爭議
何雅筠/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原住民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
摘要
2006年,還未正名撒奇萊雅族的族人,在花蓮市國福大橋下舉辦了「火神祭」。這是大多數族人第一次與火神祭見面。自此,每年10月初都會固定舉辦火神祭。有人說,這是一個透過歷史事件的象徵來演繹對祖先思念之情的祭儀,也有人說,這是一場由族群菁英份子所建構出的文化假象。比如,族人撒韻.武荖主張火神祭是活出「撒奇萊雅人的『精神』」(2014) ; 而學者靳菱菱卻指出族人對於火神祭的認同感並不高(2010)。接著2021年初,台灣撒奇萊雅族協會招集不同部落代表,共同決議將火神祭納入撒奇萊雅族的「原住民族文化資產」。
火神祭與族群正名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為何火神祭可以如此激發認同的兩極、卻又能夠順理成章成為政府認可的「文化資產」?火神祭的案例,如何讓我們更精確剖析撒奇萊雅族人的處境,同時檢視文化資產保存的邏輯?本文將指出,火神祭的誕生一方面是來自撒奇萊雅菁英的文化建構與正名運動的一環,但另一方面,卻淪為一種專門為公家機關而存在的儀式行為,雖然符合了漢人主流社會官僚對於原住民應該有盛大儀式的想像,卻因為儀式為菁英建構成果,而無法獲得族人的認可。
關鍵字:族群主權、火神祭、儀式建構
「阮兜的厝邊—新生營」:國家人權博物館和綠島人集體記憶的互動與影響
王譯賢/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碩士研究生
摘要
綠島是近年海島度假與水上活動的旅遊勝地,但在1950年代時,島嶼東北角曾設有「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用於關押政治犯,也是居民口中的「新生營」,居民與當時被關押之政治受難者,例如:「新生」醫生、「新生」老師等有過許多互動,這些回憶留存在居民的生命歷程裡,成為老一輩綠島人的集體記憶,身為綠島居民鄰居的國家人權博物館,現今也透過活動與展覽讓居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家鄉的故事。在轉型正義中,除了追尋真相、彌補受害者以及追究加害者等,透過勾起自身與家鄉的連結,讓空間突破時間的障礙(林傳凱,2019),將這些記憶繼續流傳在臺灣社會中也十分重要。
本文透過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了解不同背景的居民,對於白色恐怖的記憶,以及與博物館的互動。藉由參與式觀察分析居民與人權館之間的互動,並與當地居民及博物館人員、相關學者、教育服務或文史工作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探討以下兩點:1. 綠島居民關於白色恐怖的個人/集體記憶;2. 博物館與當地居民間的公眾互動過程。探究這段跨越時間存在綠島上的記憶,從而了解博物館和居民的公眾互動關係與影響,藉由本文將這份博物館與公眾集體記憶的互動,和轉型正義公眾化的經驗提供給臺灣社會。
關鍵字:綠島、集體記憶、新生、白色恐怖、國家人權博物館
從南和青少年文化成長班看青少年的部落參與及文化學習
林頌恩/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
摘要
以部落的力量來推動部落青少年文化教育的做法,有哪些可能性?如何形成環與扣的關係來串接起不同年齡層、對象或組織、單位參與在其中?這勢必需要從一處可以發揮的軸心來引動。
屏東縣來義鄉南和村由高見部落與白鷺部落兩個部落共構而成,曾於2007年至2012年間辦理過南和青少年文化成長班,由屏東縣來義鄉白鷺社區發展協會舉辦,基本上多以Payljus白鷺部落成員為班底,因此也被稱為白鷺部落(青少年)文化成長班。
此一成長班最特別之處在於隨著創辦人AngusanP身兼部落協會總幹事、鄉立原住民文物館駐館規劃員與宗長家系配偶身分,啟動多種活動結合青少年參與及學習文化的可能性。此一特殊脈絡或許難以為其他部落所比照複製,卻也可以從中看出,有心於青少年陪伴及養成者皆可從其在地脈絡與優勢尋求各種資源組合來嘗試找到最佳的做法。
昔日待過成長班的國中小學員,邁入青年與青少年階段後則成為南和青年會及少女會的參與班底,青年會與少女會則作為部落一般組織之外重要的非正式組織。適逢南和村於2022 年10月辦理遷村60週年活動,因此筆者從各式資料回顧所知所見所識此一部落青少年成長團體的發展軌跡與引動效益,試著整合留下一筆紀錄。
關鍵字:排灣族南和村、Payljus白鷺部落、青少年、(文化)成長班與青年會、文化認同與族群意識
當數位感官遇上在地人的歷史:以臺史博牡丹社事件VR製作為例
張安理/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專案助理
摘要
1874年,牡丹社事件落幕了,成為一起重塑臺灣後續命運的重要國際事件,包含清國轉為「積極」治臺、各國重新評估臺灣的價值等。不過,傳統研究分析牡丹社事件的國際性時,在地聲音及其未來際遇,顯然不見了。我們必須時刻自我提醒,一場國際事件,不會僅止於影響國家之間,亦涉及在地居民的生活。以牡丹社事件為例,在地人的戰後處境,對事件的回憶,均是值得一再關懷的議題。2021年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試圖運用虛擬實境(以下簡稱VR)這項沈浸式科技媒介,以數位化五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與南方在地共同回憶且述說這段過去,同時不斷探問:恆春半島的當地後裔如何看待這起牡丹社事件?家裡的祖先流傳了什麼樣的事件記憶?比起口述記錄,VR的五感帶來哪些相互討論的火花撞擊?總而言之,跟在地社群進行諮詢與共創的過程,我們用五種體感憶起歷史,且再現歷史,成為學術與大眾共作的當代歷史記憶。
關鍵字:數位感官、博物館、地方部落、牡丹社事件、虛擬實境
檜木菸樓的燃即逝:從修復到創作、嘉義客家再次遷徙
張凱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研究以Tim Ingold創作(making)結合人類學、考古學、藝術、建築學的4A觀點,以及James Clifford復返(returns)的史觀演繹作為範式。深化嘉義縣中埔鄉木浪樹菸樓修復的案例,以及創作活動所緊密維繫的人群,又如何結合檜木和菸草兩物的生命史。並以法國哲學家Gaston Bachelard對空間和火的現象學分析,來重新理解菸樓修復、創作及客家身分認同的意義。筆者覺察人與非人關係的新物質性,正是使菸樓生命進入新循環的關鍵。特別是新物質性能幫助我們,看見客家再次遷徙的歷史記憶,且別於美濃客家的菸城論述。
本民族誌談論檜木如何製作了菸樓的身世,且以物的姿態說著嘉義菸業史。木浪樹菸樓相關的創作活動組織了人、非人及物質,以集合體(assemblages)來創造關係性的空間(relational spaces)與地景(landscape),回應著嘉義縣市老屋修建的社會風氣,以及菸樓修建頻繁發生在嘉義。創作者走進地方,將過去的菸業文化進行創作,建構嘉義和中埔的地方性與客家性,去解答空間修建的社會意義,且別於其他的老屋或檜木空間。燃燒也作為復返的隱喻,菸樓修建前後的今昔對比關係,創作成為在地人面對菸業結束的方式。
關鍵詞:藝術人類學、中埔鄉、Hinoki(ヒノキ)、火
評論人
方鈞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長
李威宜/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