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宗教研究的文本分析有兩個理所當然:一是把文字的工具性視為理所當然,一是把字意詮釋視為理所當然。相對來講,人類學主張通過儀式分析與實作研究,修正字意詮釋可能導致的義理偏差,然而,與文字相關的討論卻是極為缺乏。對文字本身的政治性、社會性乃至宗教性的視而不見,連帶使得識讀者的角色與文字能力往往在宗教相關研究中不情願的被缺席,儘管它們對於宗教文本的生產與流通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結合今年年會主題強調學術上「被忽略的存在」之批判性,此Panel的主題將放在不同的宗教識讀者與其涉及的經典文字或文本之間的關係:姚珏關注的是如何運用田野與佛教語言學的方式,對較少研究的巴利語文獻進行研究;高雅寧的研究則從壯族道公的儀式文本處理儀式專家的文本實踐所蘊含之意義;黃淑莉動用符號學的分析來探討柏格理文字對阿卯基督教的重要性,指出教會分裂其實是文字實踐的機構化效應;黃馨慧關注的則是在藏傳佛教道場經驗影響下的藏文教學與學習,凸顯「佛法藏文」的語言意識形態(language ideology)連結藏文學習與佛教徒信仰追求的脈絡化效應。
關鍵字:經典文字、宗教文本、識讀者
籌組人*及主持人◎
黃馨慧*/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黃淑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文字與經典:對雲南西雙版納現存傣族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語文獻特殊價值暨研究方法的幾點認識
姚珏/中國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研究員
摘要
西雙版納傣族現存巴利語文獻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由於過往研究方法的缺陷,中國學者對於這支國際佛學界所知最少的佛教文獻尚未能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本文從研究方法的角度探討如何運用佛教語言學與田野調查的方法,突破、推進對此種文獻的研究。
關鍵字:傣族、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語文獻、巴利語、梵文、田野調查
文字與道公:壯族《禮謝花王科》的解讀、分析與比較
高雅寧/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摘要
本文嘗試從清華大學典藏的《禮謝花王科》(農普光 1982)出發,探討漢字書寫對壯族道公養成的意義。廣西壯族儀式專家抄寫與使用漢字與方塊字文本,有些儀式文本清楚區分兩者,有些卻混合使用。目前壯族儀式文本研究偏重方塊字文本的整理、翻譯與分析,因為更能展現「民族古籍」特徵,然民間存在大批道公傳抄的漢字文本卻缺乏系統分析與討論。許曉明(2018)主張廣西西南一帶道教是壯族「漢化」之表現,然儀式實踐之對象仍以本土神靈為主;毋利軍(2021)認為廣西右江中游「文明化」過程,道公是黏合劑將文字與口語實踐接合在一起。前者在壯族漢字文本產生的地方社會儀式實踐,後者對文明化進程中道公養成過程與文本的生產與使用,都做了非常細緻的研究。不過,漢字抄寫、識讀與傳承文本對道公養成的意義為何,仍有發展的空間。人類學宗教研究中重儀式與口語展演,輕文本與文字實踐分析,故本文將以壯族民間道公使用傳抄的漢字生育儀式文本出發,嘗試解答與回應文字實踐的歷程與意義。
關鍵字:壯族、道公、儀式文本、漢字、生育儀式
文字與教會:阿卯基督教原生性的符號學闡釋
黃淑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摘要
柏格理文字(Pollard Script,以下稱框格文字)最早是循道公會宣教士為拼寫阿卯語(苗語滇東北次方言)所發明的書寫符號,後又有內地會宣教士使用框格文字拼寫其他部落語言;解放以前框格文字在中國西南的部落教會裡被廣泛使用,至今仍是中國境內僅次於拉丁字體最活躍的宣教文字。本文指出,阿卯教會裡文字實踐與信仰紛爭的長年糾葛,顯示在教區形成與穩定的數十年間,框格文字對指認阿卯基督教的重要性。對阿卯基督徒而言,框格文字不只是教會裡的專屬文字,更是阿卯教會用以闡釋與上帝關係的表述方案。基於此一前提,本文從文字實踐看教會分裂,提出以框格文字的社會生命史作為探討阿卯教會原生性政治的後設語境,藉此挑戰差會觀點的權威政治。
關鍵字:宣教會遇(missionary encounter)、部落教會(tribal church)、原生性政治(politics of indigeneity)、專屬文字(proprietorial literacy)、柏格理文字(Pollard script)
文字與道場:藏文教室裡的佛教禮儀
黃馨慧/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文旨在闡釋與分析藏文教室的佛教禮儀。藉由往返道場與藏文教室兩類場域的田野,我發現藏文教室裡的教程設計與教學互動,往往體現道場中的僧俗關係與法本儀軌的秩序。道場上中常見的「供養」關係是僧俗上下關係的體現,在台灣藏傳佛教道場中的漢藏翻譯,也成了除僧人以外被供養的對象;另外,「傳承」則是彰顯了藏傳佛教重視知識的來源,這兩種在道場中常見的關係,在藏文教室中,被具有佛教徒身份的師生之間再現出來。此外,前行、正行、結行作為法本儀軌的時間順序,亦體現在藏文班的課程順序。本文對藏文教室的儀禮分析,凸顯「佛法藏文」的語言意識形態(language ideology)連結藏文學習與佛教徒信仰追求的脈絡化效應。
關鍵字:藏文教學、藏傳佛教、佛教徒、語言意識形態(language ideology)
評論人
簡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