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本場次的四篇論文透過不同的技術物書寫,來重新理解技術現實與人類現實的共構,西蒙東(Gilbert Simondon)的技術哲學則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思考起點。西蒙東的創見之一,是指出技術物與人之間的相互蘊涵與協調交換;如果缺少對機器與技術本質的理解,我們對人之存在處境的理解也勢必難以完整。
從上述的理論共識出發,本場次的作者運用「技術誌」的書寫方法,不將技術物化約為社會建構、人性投射,或是與人性對反的異化力量,而是試圖掌握技術物的邏輯與視角,與技術物一起思考,除了描述技術物的社會生活或生命史,也試圖辨識讓技術物與時俱進、對環境或文化資訊更為敏感、與人之組合更為調和及穩定的可能路徑。
關鍵字:技術誌(technography)、技術物(technical object)、技術性(technicity)、西蒙東(Gilbert Simondon)
籌組人*及主持人◎
呂欣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莊雅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從Intel Inside到台積難波萬:竹科多重世界與IC進化史
莊雅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摘要
台積公司專業晶圓代工 (foundry)的新創,一般被定位為經營模式的轉變,不過研究者逐漸知道1980年代幾項IC技術發明使得無廠模式(fabless)成為可能,進而促成了專業晶圓代工廠出現與發展。本文借用Gilbert Simondon的概念,認為1990年代至今,垂直整合(IDM)和無廠/專業代工(fabless)模式的差異,代表IC技術進化的分歧點,分別形成不同的技術個體,進而形塑了交錯但不同的技術體系。30多年來,竹科仍然是無廠模式進化的技術物種的唯一孕育地,遷移到附近區域的嘗試並不成功。組織社會學家提出了一個網路生產模式解釋這個特化環境下的製造優勢,本文則指出竹科作為一個多重世界間交錯力量的互相牽引,試圖將技術拉入一個文化與道德想像的過程,才是竹科優勢的關鍵。
關鍵字:技術物、多重世界、竹科、半導體、積體電路
技術作為文化:日本軌道基礎設施與日常生活的共構
張正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摘要
本研究將以日本鐵路產業發展的個案為基礎,討論作為人/技術物集合體(ensembles)的軌道運輸系統及其外延裝置在當代日本日常生活建構過程中所具備的重要性與影響。在二十世紀晚期的日本研究熱潮中,「日本文化」和日本的集體認同與民族性論述一同被放置在一個國族主義批判的框架中檢視,配合上反文化本質主義的學科時代精神,讓解構日本文化的論述方向成為當代日本人類學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典範。晚近的日本民族誌研究成果雖然並不一定直接跟隨這個典範進行,但對於作為田野脈絡的日本社會與文化則多半不直接予以界定或討論。這樣的發展路線與其困境,或許有部分肇因於過往人類學所習以為常的人文主義本體論立場。在當前本體論轉向的討論風潮中,本研究試圖借助Gilbert Simondon的技術哲學觀點來面對當代日本社會的複雜性與特殊性。藉由分析當代日本都會生活與軌道基礎設施共構的歷史過程,嘗試在一個當代社會的脈絡中進行整體論式的分析,以提出一個不同的日本文化觀點。
關鍵字:技術物、基礎設施、物質文化、日常生活、日本文化論
石油的「隱」「現」:以中油展示館為例
吳明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摘要
近二十年間,對於能源 (尤其是石油)與物質性與文化再現的討論,例如,Douglas Rogers對於後社會主義下天然氣/石油的「深層」(depth);或是Andrew Apter對於奈及利亞石油的「黑」(black) 與文化商品化;或是Hitchcock對於石油的「黏」 (viscosity)與「流動性」(velocity)的討論。從Simondon對於技術物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討論,並從Simondon對於一般社會科學的啟發,例如,個體化對女性主義、認同與美學的反省,指出了一個不穩定的存在,它是具有潛能性、過程與不斷變動。本文以中油公司博物館對於石油做為能源的展示為例,指出,石油做為一種能源,並不是靜態的過程,它具有潛能,而影響人們對它的 (暫時的)呈現。不只是一個純脆物,但是有它的環境所在,以及與外在環境間的變動而改變。因此,不同的力量(forces)影響了呈現的故事。
關鍵字:石油、個體化、能源潛能、中油博物館
朝向具體化的綠能設施
呂欣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摘要
以風機與光電板為主的綠色能源設施,是工業國家推動減碳議程的最主要技術手段。但弔詭的是,綠能設施雖然具有減緩全球氣候危機的環境正當性,它的實際擴展過程卻經常引發地方環境的影響疑慮,進而造成爭議與衝突。本文運用技術哲學家西蒙東(Gilbert Simondon)自機器研究中提出的「具體化」理論(concretization),試圖對綠能設施與其關聯環境(associated milieu)的應然關係,提出新的思考方向。「抽象」(abstraction)與「具體化」是西蒙東用來理解技術物之運作原則的二元對立概念,前者指涉專事單一功能的機器,後者則指匯聚多重功能、調和技術物內在與外在的穩定進化過程。本文將先追溯風電與光電在臺灣的生命史,指出國內推動綠能的早期階段,由於生產效率與減碳時程等經濟考量而只注重綠能設施的單一功能(發電),這些依抽象原則運作的大型風機與地面型光電板,與其置身之外在環境的關係是抽離的、甚至不相容的。但如同西蒙東概念中的技術物,綠能設施的生成性(genesis)帶起了人群、政治,與社會的新組合,2020年至今小規模試行的漁電共生環境檢核機制,便是其中一例,它提供了人與光電板協調的新介面,以及讓綠能設施逐步具體化的穩定可能。
關鍵字:綠色能源設施、西蒙東、具體化、技術物
評論人
許瀞文/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